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深蓝S7> 深蓝S7用车> 摘要详情

深蓝S7商用车复苏的动能大于乘用车

深蓝S7商用车复苏的动能大于乘用车

摘要来自:《【汽车人】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增长,动能强化延续》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汽车人】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增长,动能强化延续》的片段:

中汽协数据显示,出口对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达到55.7%。其中,乘用车占了84.3%。而商用车出口77万辆,增长32.2%。商用车国内销量增长20%,出口增速同样超过国内,对增量贡献率25.7%。


由此可以判断,从国内市场角度,商用车复苏的动能大于乘用车。而出口增幅,乘用车增长则快于商用车。


主机厂出血打价格战


单独看12月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71.3万辆和279.2万辆,环比增长0.3%和7.2%,同比增长27.7%和23.3%。环比、同比这两组增长率的数据很有意思。


相对11月,产量稳定,但批售大幅增加,这反映了常规“压货”动作仍然存在。而和2022年同期比,产量增得多,销量增得少,反映了“压货力度”不如2022年。这与市场的主观感受是一致的。



另有第三方数据表明,2023年12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3.7%,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6.7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仍处在不景气区间,但景气度显著回升。


这是2023年以来,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最低的一个月份。单是12月份,就有20多个品牌降价。


按照一般的理解,压货放缓,多半是因为压不动了,经销商没钱进货、准备或威胁退网、长期赔钱造成主机厂控制能力走低。


而全年价格战,本质是允许“官降”。对于新能源而言,官方价格就是终端价格;而对于加盟经销商而言,允许“官降”,拉近了拿货和零售价的倒挂价差,对经销商的业绩和财务压力,其实都是减轻了。降价挤压掉的利润,多半由主机厂承担了,这是和往年不一样的地方。



中汽协强调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制造业整体。这很容易被误认为利润率高于制造业整体。其实它们是两回事,也未必成正比。


汽车作为工业化集大成的链条末端产业,理论上负责给上游分配财富,理应比上游分利润多。但消费市场同生态位竞争,远远超出了上游供应商,导致负责分钱的反而不如上游。这一点并非暂时的,而是全球普遍现象。能拉动利润率的,是保持一定规模的同时,做高端品牌和产品。


中企正走向品牌溢价


国内市场,前10家集团市占率85.4%,同比跌了1.7个百分点;而新能源前10名企业销量增长47.7%,市占率86.8%,同比增长5.8个百分点。



一降一增,反映了传统车企控场能力略微下滑。如果剔除新能源品牌的对冲,下滑幅度将大于现在看到的数据。而新能源头部效应凸显——当马太效应强化的时候,标志着市场正在进入成熟阶段,即新玩家蹿红的可能性降低了。


这和中国品牌全年市场份额(56%)的进一步提升,有一定关联。目前中国品牌有近半(49.9%)的产品都是新能源了,就知道谁是新能源战略进程的推手。



不论12月还是2023全年,传统燃油车产品中,掉队是低级别产品(B级、A0级及以下),A级虽然正增长,但只有0.1%,勉强保住份额而已。


新能源则是D级涨幅最大(160.5%),其次是A0级(114.8%),其后依次为C级(73.2%)、B级(56.5%)、A级(45.5%)。A0级市场参与品牌很少,有一定偶然性。而其余依照级别降序排列,说明消费者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的时候,选择了消费升级。



同时,消费者也认可中国品牌创造出来的新价值点(产品溢价),距离品牌溢价,只有一步之遥。这一点,从高端乘用车增长率(15.4%)和中国品牌市占率上也得到证实。


中国品牌,正忙着将旗下燃油车全系换装插混,而且是用一种插混方案(多数是串并联方案),取代此前五花八门的尝试。该进程在2023年就已成型,2024年将获得更大的进展。


相对优势正在扩大


除了出口新增动能,新能源领跑全球也是人尽皆知的事。


2023年,新能源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37.9%。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34.7%。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