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理想ONE> 理想ONE销量> 摘要详情

理想ONE奔驰在中国销量76.2万辆

理想ONE奔驰在中国销量76.2万辆

摘要来自:《“蔚小理”的时代结束了》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蔚小理”的时代结束了》的片段:

2021年,蔚小理均以超过9万辆的年销量,跻身中国新造车交付榜前三名,而位于第四名的哪吒,当年交付量不到7万辆,与蔚小理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那时,蔚小理是中国新造车名副其实的第一梯队,蔚小理的规模优势,甚至对于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来说,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蔚小理的发展下,8155芯片、Orin芯片、激光雷达、车内大屏纷纷成为造车的时髦元素,并成为新能源汽车转型风向标,新能源汽车内卷风潮也由此掀起。

转型:自研、供应链和生态的分叉口

蔚小理1.0阶段的成功,是在新能源市场先行的成功。在智能化,尤其是自动驾驶的能力先行,对于进入2.0阶段的蔚小理来说,是独立的考验。

蔚小理一代产品的成功,主要是产品定位的成功,他们打开了一部分敢于尝鲜的用户消费市场,一如最早买特斯拉的人一样,驱使他们消费的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召唤。

也因为此,这些用户愿意花上半年时间等待一辆ES8的交付,愿意在路上与同样驾驶着理想ONE的车主摇下车窗致意,对于早期的产能爬坡,蔚小理的用户给予了不少宽容。

尽管蔚小理初期的产品定位占据了不少优势,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也推动了蔚小理的战略转型。

在中国,全栈自研抢占行业认知,实际是从蔚小理开始的。而此时具有实力的中国自主品牌,大多选择与供应商合作,或扶持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来合作开发自动驾驶,长城与毫末、吉利与亿咖通、上汽与momenta都是代表。

在转型决策上,蔚小理普遍在中国传统车企之上,并以自动驾驶的自研转型最具有标志。

蔚小理的首款车型都是基于Mobileye的Eye Q4打造的,因为Mobileye的封闭性,蔚小理纷纷投入到Orin,并开启自研之路。

小鹏汽车是启动算法自研最早的,2018年就发布了Xpilot2.0,从自适应巡航,逐步升级到遥控泊车,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到如今的城市NPG。

理想、蔚来最初没有搞自研,还有一个原因是没钱,在经过最难的2019年后,自研被提上日程。

转型自研的必要性,除了自己掌握“白盒子”,产品迭代灵活,不受供应商掌控,同时在产品规划与成本博弈中,自研的优势会随着规模增加而愈加突出。

蔚来首款车型ES8还在以全球首款搭载EyeQ4芯片为卖点,2020年底发布ET7时,就已经变成了搭载4颗英伟达orin芯片,并以“算力超特斯拉FSD 7倍”为噱头。

2021年,理想ONE改款车型换了地平线征程3芯片,自研的Li OS系统也正式上车。

技术层面,从Mobileye到Orin,蔚来、理想相继脱离了Mobileye的打包技术,开启软件自研,这一步对于蔚小理来说也是必须要走的,这样才利于在智能化的下半场发挥优势。

不过,在自研深度和进度上,蔚小理三家是有差别的。

在全栈自研上,理想是有选择的,基于场景应用和成本的考量,在2020年首先启动了AEB自研。这一年,蔚来任命曾经的Momenta创始人任少卿为助理副总裁,主导自动驾驶研发, 也意味着蔚来的自动驾驶研发从北美彻底转移至中国,并启动自研。

这期间,蔚来、小鹏也相继传出了自研自动驾驶芯片的消息,但是,在整个智能化能力尚未真正构建成功之前,能够看到的主要是财报数据中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

而在实际的运行中,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2022年3月整个汽车产业面临的汽车供应链危机,新的考验随之而来,最直接的问题是,蔚小理第二代产品的交付都出现了问题。

去年8月,理想L9因四川限电导致增程器工厂供应延迟;因为压铸件供应不足,蔚来ET7产量相比预期减少。

对于这个阶段,李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分析,三家新势力同时出现的问题,都是在第二代产品上的节奏慢了,但是节奏慢的原因和影响各不相同。

对于理想的问题,李想则认为,80%是自身的能力和管理问题。

或者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用户已经没有过去的高容忍度,来等待几个月甚至一年之久的新车交付了,蔚小理除了提供高期待值产品,也必须缩短新车交付周期,提升用户体验。

这也让蔚小理对特斯拉与比亚迪的研究更加深入,但是,蔚小理中还没有一家在完全复制特斯拉或者比亚迪的路径。

这是一场时间与金钱的考验,蔚小理们都在寻求最优解,既无法做到所有核心硬件都自研,也无法大规模垂直整合供应链,在这一关乎如何长期发展的课题里,蔚小理既有共性的选择,又显示出相对各异的发展理念。

蔚来决定自研电池,但理想决定不碰电芯,小鹏则是最早选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布局供应商。

不过蔚小理三家都启动了自动驾驶芯片的研发,来构建智能汽车未来竞争的技术能力。

李想对于供应链哪些自己做,哪些不自己做的判断,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我不做,就没人给我做;另外一个是如果自己越封闭,效率越高,就自己来做,如果越开放,效率越高,就交给别人做。

李想说理想的增程器都是自己来生产,因为供应商跟不上。 图源:网络

李想说理想的增程器都是自己来生产,因为供应商跟不上。 图源:网络

蔚来涉猎最广,也因此包袱最大。两年前蔚来提到的150度固态电池,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发布;新品牌阿尔卑斯挑战重重;欧洲市场并没有如预想的推进。

小鹏汽车曾设想在2022年底开启Robotaxi运营,而实际也未能成行。虽然自研启动较早,但是小鹏汽车仍然忙于纠正路线,比如放弃高精地图路线,转向单车智能。

在蔚来、小鹏相继出海欧洲后,理想并没有急于将出海提上日程,决定这一战略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理想目前的增程路线并不适应欧洲市场需求。

供应链深度,蔚小理的介入程度并不相同,而这些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创始人的判断与思考。

不再同框的三个人,分道扬镳的三家公司

蔚小理三家创始人何时同框,难度不亚于TFBOYS再度合体。

蔚小理三家的风格,都有一些模仿的痕迹,这其实主要来自于创始人的喜好。

小鹏汽车每年的1024科技日,与特斯拉每年的AI Day有着相似之处。

理想汽车则热衷于复刻苹果发布会。

蔚来,在服务能力和产品结构上,都更喜欢向宝马这种豪华品牌看齐。

与此同时,越来越风格化的蔚小理,在思考着各自的创业路上,抱团的景象也越来越少了,虽然三家也不曾将彼此设定为竞品,但随着产品增多,有那么一段时间,蔚小理三家也在互相拉踩。

2017年蔚来的首届NIODAY,李想作为投资人为其站台,还买了一辆ES8。

首届NIODay上,李斌与李想同台 图源:网络

首届NIODay上,李斌与李想同台 图源:网络

一年后,理想ONE上市,李斌也亲自到场。三位创始人的“著名合影”来自于2020年,当时何小鹏在爱社交媒体上配文,

“三个苦逼,在忆苦思变。”

成立八年多时间以来,蔚小理三家创始人的合体照片少之又少。

李想有一点说的很对,蔚小理三家企业,反映的都是以创始人个人为主的思考和投射。

2021年底ET5发布时,李斌暗讽理想车内大屏幕多。

去年6月理想L9上市前夕,何小鹏则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这样一段话,“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非快销品行业、to C非保护领域,有哪个好产品是靠精准定位,在中期或长期可以获得优势或壁垒的?”

李想随即以爱心表情回复。

随着第二代产品的发布,蔚小理三位创始人实际上已经在暗戳戳较劲了。

去年7月,品驾在蔚小理半年表现盘点中曾经提到,蔚小理无法做朋友的表现之一,就是三家创始人由过去的抱团,变成了现在的互怼。

在营销上,去年在理想的带动下,还推动了一波热度。前有理想“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SUV”,后有何小鹏的“50万以内最好的SUV”。

不过,小鹏G9并没有像预想中的加入蔚小理中高端市场的大混战;蔚来第二代车型ES7,相比于理想第二代车型的表现也显得逊色。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本该在市场上形成交集,甚至是竞争关系的蔚小理,在第二代产品阶段,因为各自的战略成功或失误,让三者的市场地位开始拉开差距。

与此同时,李斌与何小鹏在社交媒体中,开始变得低调。

李斌上一次被群嘲,还是在2021年末举行的NIODAY接受采访期间说的,“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

经过去年的动荡,何小鹏也很少在社交媒体发言了,即便是对于小鹏汽车提振销量意义重大的P7i改款车型上市,何小鹏也没有打call。

蔚小理中,最活跃的就只剩下李想了。

对于蔚小理本身来说,三者之间似乎也不再想互相扯上关系。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抱团还是互踩,这种热度除了制造话题,实际上并没有对蔚小理第二代产品带来实际的推动作用。

蔚小理的市场地位,最终还是要靠实力去证明。

告别蔚小理联盟

蔚小理这个曾经初代新造车符号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了万花开放的新阶段。

2022年,蔚小理的供应链都相继出现了问题,影响之大,甚至让李想觉得,(蔚小理)三家新势力的节奏和行业爆炸性的增长出现了一个错配。

这一年特斯拉还在通过自由度颇高的降价碾压对手,比亚迪崛起试图用混动技术两分天下,善用定语的新势力榜单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二线新势力的影子。

不如说,所有车企都变成了新势力。

也是在这一年,蔚小理的分野开始了。

在整个新势力的排名中,蔚小理也不再是佼佼者。一方面,市场也普遍认为,市场内的玩家占坑已经结束,留给新品牌的机会窗口正在慢慢关闭,想杀出一个新的品牌变得更难了。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配套越来越成熟,并且在蔚小理最初的市场试探下,具备换电、增程、智能驾驶能力的成熟车企也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品真正地进入了万花开放的时代,滚动效应已经开始。与其说蔚小理的时代过去了,不如说所有车企都成为了蔚小理,我们想象的那个“蔚小理”这个符号完成了它的使命。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时代造就了蔚小理,并且打开了一个狂飙的窗口期。但接下来的竞争,不需要蔚小理联盟了。

如今,蔚小理的市值已经不再并驾齐驱。蔚来+小鹏,抵不上理想的市值。齐头并进的蔚小理,差距越来越大。

新造车改变了很多游戏规则,比如月度榜单,在自主定语的语境里,蔚小理毫无交集。

理想汽车发布的2月榜单 图源:理想汽车理想汽车发布的2月榜单 图源:理想汽车

在2023年,三家对于未来一年市场的研判和投入也处于不同的赛道——蔚来强调整体服务体系能力的提升,理想依然侧重产品效率和组织能力,小鹏则要重启探索和创业精神。

蔚小理中,以李想最喜欢传输管理方法论,但是这一套无论是用来套用蔚来还是小鹏,会发现并不适用。

蔚小理之间的差别,已然是谁也成为不了谁。

不过事实上,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都曾将BBA作为目标的蔚小理,实际上确实还尚未实现真正的超越。

2022年,奔驰在中国销量76.2万辆,平均成交价为46.1万元;宝马销量77万辆,平均成交价39.8万元;奥迪销量64.3万辆,平均成交价33.1万元。

BBA中,最畅销的宝马5系一年销量超过17万辆,奔驰GLC一年销量接近15万辆。

最近,李想在微博中提到了鸿沟理论,大意是,市占率超过30%即跨越鸿沟开始加速。这意味着,如果真想全面碾压BBA,蔚小理必须具备年销量70万辆的能力,并且有年销量过10万辆的爆款高端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