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大众ID.性能摘要> 摘要详情

大众ID.性能-上市-质量问题

大众ID.性能_上市_质量问题

摘要来自:《表面“佛”的大众ID.真的技术平平么》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表面“佛”的大众ID.真的技术平平么》的片段:

一个是产品本身,电动车的定位从来都是更集中于主流消费市场,所以提供的是主流性能,主销车型并不提供“4秒内破百”的加速(其它很多品牌即便双电机车型在10多万的市场里几乎无销量也要推出作为噱头),也未着急推出换电、150度电池这样成本高昂但一时难成气候的技术,容易被误会成所谓“不尖端”即“佛”。

第二个是品牌性格,有着奉行务实负责的营销风格,从不会喊出“XX万以内最好”的博眼球话术,更不会去“咬这个、撕那个”,这进一步形成了人畜无害的“佛系竞争”感觉。

但要强调,相对主流的产品和技术定位,并不能将其等同于中庸。就像可以跑出更多高速续航一样——同一赛道的比拼赢得更好的成绩,当然需要更强的技术支撑的。

同理,新能源车型的安全性也正在成为另一技术招牌,很多车主买ID.就是想买放心。当前ID.系列在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突破50万台,算市占率靠前的品牌了,但笔者印象里ID.系列并没有接连爆出自燃、驾驶辅助系统失效导致人员死亡的案例,也没有爆出普遍性的空调问题、悬挂等质量问题。甚至ID.系列的“后鼓刹”是上市前遭诟病,而上市后经市场实际检验后反而批评声音逐渐消失了。这样鲜明的对比同样应该追溯到技术层面:到底是电动技术平庸,还是电动技术走的路线不一样?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电动技术更多是在主流上突破。如致力于更高的效率、更稳定的品质和更可靠的安全性。

笔者第一次接触ID.系列就曾有过这样的观念冲击。ID.进入中国即代表对电动化的发力点,其时间点相对新势力是偏晚的,但笔者在2020年10月参观考察上汽首座MEB工厂投产时,工厂之先进之震撼,让人不禁感慨“你(ye)还是你(ye)”,感受到了一旦“All in”就排山倒海而来的姿态。

首先是工厂的造价高昂,首座MEB工厂总投入约170亿元,资金量级直接对标以烧钱著称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后者曾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工厂投资额之最,但它的一期是160亿元。

烧钱的最直接好处就是极高的自动化率,比如1400台工业机器人在数量上的绝对领先,笔者当时参观的装配车间时,前8个工序是完全没有设置工人工位的,导致我差点就问出“这工厂还没投产吧?”的笑话。

更高自动化率为品控带来保障。尤其品牌遇销量急剧增长快速上产能时,品控是会遭遇挑战的。如果你足够关注汽车产业,可能很容易注意到销量急剧增长往往伴随着质量问题的密集爆发。越是新能源车型越需要安全环节的精密,品控越关键,显然准备得更为充分。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