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小米SU7上市摘要> 摘要详情

小米SU7上市-配置

小米SU7上市_配置

摘要来自:《复盘小米SU7上市策略:小米的节奏比你想象更精密》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复盘小米SU7上市策略:小米的节奏比你想象更精密》的片段:

而且几乎在小米SU7上市一周之后热度都依然很高,这一点也和很多车企发布当天热度冲高后就一落千丈不一样。从试驾、到探店,再到创始版提车,这种持续的高热度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流量,让小米的首款新车基本上达到了一炮而红的效果,而这还是在小米仅仅只有59家门店的基础上达成的。

复盘小米汽车这三个月的营销策略,你会发现小米为自己的首款产品发布做了太多了缜密而细致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很多人以为的“互联网打法”几个字。

《远川汽车评论》的罗松松就写了一段很精准的理解:

“以前车企的媒体投放,因为是新闻驱动的,所以像放烟花,虽然贵点儿,时间短点儿,但好在有美感,够体面,但现在变成了事件和流量驱动的,所以更像是放鞭炮,虽然乌烟瘴气,但好在够炸,够响。”

所以,小米汽车的这个鞭炮是怎么响起来,又是怎么响这么久的?


01

用雷军IP打破圈层

小米汽车能够破圈的第一个原因是,小米汽车最大的卖点就是雷军这个IP,拥有天然的号召力。

雷军在中国相当于特斯拉马斯克一样的存在,甚至雷军在中国的认知度比马斯克在美国搞特斯拉早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汽车行业可能觉得李斌、李想已经很有名气了,说几句话在微博上都能讨论很久,但实际上非汽车行业的人基本都不会看的。

但是雷军却与李斌、李想不同,他是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者,甚至说在古早期的软件行业他就很有名了,并且在整个互联网周期里面他都是一直存在的,从没有退圈。这种持续三十年的创业IP放到造车上,天然的品牌价值真的是无往不利,普通造车企业根本没办法和雷军比。光是这个认知度,就可以降低几十个亿的品牌建设成本。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雷军的微博粉丝量是2359万,李想的微博粉丝233.7万,十倍差距;小米手机的微博粉丝2845万,理想汽车的微博粉丝44.4万,更是天差地别;


至于蔚来CEO李斌,他的微博粉丝有56.6万、蔚来汽车的粉丝也只有79万。这种传播广度上的巨大差距,基本上就注定了圈层覆盖都不一样。

此外,小米在之前拥有一个亿的手机用户,这个用户基数也是别家羡慕不来的。要知道,汽车行业能够积累过千万用户量的企业已经是屈指可数。

更何况,雷军始终站在传播的第一线,从发微博、到拍短视频、再到上市发布会、和蔚来李斌互动,直到首次交付,雷军都是自己站出来引流。对比一般车企基本上就是一线员工冲在前面,根本不可能有小米汽车这么持续的流量。

所以雷军造小米汽车,首先是他本身就自带了破圈的能力、有一个认知的高起点;其次则是雷军全程跟完了所有“Go To Market”这个流程,用自己的IP创造流量,这也是小米汽车能够爆火的原因。


02

高密度传播把一场战斗打成了一场战役

小米汽车这场传播战斗从去年12月28日开始到今年3月28日,差不多100天。在此期间几乎在每一天都有小米汽车的内容输出,这种频次是很夸张的,真正是把产品力进行了“穿透传播”的。

从技术发布会之后,小米汽车就做了“100问”的传播,基本上把产品掰碎了传播,有点像是产品白皮书。

而且在这100天讲什么技术创新了吗?个人认为并没有,都是大家知道的内容、都是汽车行业觉得自己说烂了的内容。但是小米却能够再讲一遍、然后把自己的优势明确提炼出来。

这里面有一个很值得讨论的点是,小米知道自己是新势力,所以花了很多时间讲自己的制造工厂、工艺能力,把制造工艺和工厂也包装成了一个配置。

比如在小米整个前期传播节奏里面很强调“一体式铸造”这个能力,把一体式铸造营造成了一项很突出的“产品配置”,让消费者可以感知到产品很“先进”。然后雷军拍了一系列小米工厂的视频,主打一个先进制造的宣传,这让很多普通消费者第一次完整地了解汽车制造的自动化流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