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tayron大众探岳280tsi

易车知识库 探岳

327条内容

进入知识库

车壹圈

关注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4月上旬,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新能源车市场零售26万辆,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终端上险量数据显示:今年年5月第三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达16.8万辆,在整个乘用车市场的占比达到50.2%。

从国内车市曾经的配角,到如今与燃油车平分秋色,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进步不是一小步。如此出色的表现,让新能源汽车获取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将压力转给了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后来居上

谁能想到,前几年还让消费者处于观望状态的新能源车,如今已经成为销量担当,市场占有率完全碾压燃油车,而引发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行业来看,新能源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助力国内车企全面向新能源转型。同时,驾乘更方便、更节能、更智能的新能源车也成功扭转消费者购车理念,成为他们城市代步与出行的首选。

其次,近两年连续上涨且居高不下的燃油价格,让燃油车车主们苦不堪言,出行成本的增加,促使换车时首选新能源车,因此也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一个推手。再加上在产品上,这几年新能源车无论外观、内饰、续航、科技、智能等方面全面进阶,同时多样化动力组合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为新能源市场的打下很好的产品基础。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前些年新能源售价普遍高于同级燃油车,现在随着规模化生产,新能源车成本降低,让“油电同价”、“电比油低”从此前想都不敢想到梦想成真,由此也扫除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一道拦路虎。因此,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突破1%,到2019年新能源渗透率5%,再到2024年部分月份超50%,由此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下半场,超值的产品功不可没。

政策利好抓住了风口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与利好政策,无疑让新能源汽车发展顺风顺水。从前几年新能源车企享受财政补贴,到上牌免购置税、不交养路费、市区开车不限号等等“照顾”,可以说完全是VIP待遇。因此,不管是造车的还是开车的,都能有非常好的体验,由此也让新能源市场抓住了起飞的风口。

而相比之下,燃油车的处境就有点不妙。既要承受来自行业转型的压力,智能化造车成本压力、还要受困于油价高涨对消费者影响。而与此同时,新能源车技术不断更新、价格不断下探,更让燃油车市场疲惫不堪,生存空间与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某种程度上,新能源车相较于燃油车就像一个拿着白金卡,一个是常旅卡,本来就不是一个等级上的竞争,一时的表象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新能源浪潮趋势下,一些车企比如比亚迪率先停售燃油车,在行业整体趋势发展上占据了主动权,从舆论导向上也对燃油车发展不利。重压之下,燃油车的未来走势真让人感到堪忧。

没必要唱衰燃油车

虽然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节节高升,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向上的同时,没必要唱衰燃油车。毕竟对于燃油车市场而言,其背后不是几个品牌车企的存活问题,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庞大的汽车产业链生死攸关的思考。

此外,比亚迪王传福曾多个公众场合表示,设定时间限制彻底禁止销售传统燃油车,并加速推动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当然对于只生产新能源汽车并且月销量超30万辆的比亚迪来说,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从去年开始,新能源市场率先发起“价格战”并席卷整个车市,到今年“价格战”已进行了第二个年头。其结果也显而易见,表面上国内合资品牌受到“价格战”冲击较大,国内销量大幅度缩水,事实上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首当其冲地体现在利润下滑。此外,从新能源“价格战”体现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相较于燃油车市场更复杂。如果造车上缺乏门槛,产品同质化严重,发展到最后也只有拼价格了。

在《车壹圈》看来,虽然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较大,市场占有率也不断增长,但喜欢燃油车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因此,不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首先都要满足不同的用车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是一种进步,见证着中国品牌成功实现弯道超车。不过在褒奖新能源车的同时,也不必将燃油车一杠子打死,毕竟在2023年乘用车市场燃油车销量仍超1200万辆 。相对而言,新能源车还有很多路要走。另外,在产品性能方面,二者各有优劣,形成互补。未来,国内汽车市场多种产品共存才是理性且合理的存在,不必为了褒扬新能源车而抑制燃油车发展。

展开查看更多

车壹圈

关注

从国内车市曾经的配角,到如今与燃油车平分秋色,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进步不是一小步。如此出色的表现,让新能源汽车获取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将压力转给了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后来居上

谁能想到,前几年还让消费者处于观望状态的新能源车,如今已经成为销量担当,市场占有率完全碾压燃油车,而引发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行业来看,新能源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助力国内车企全面向新能源转型。同时,驾乘更方便、更节能、更智能的新能源车也成功扭转消费者购车理念,成为他们城市代步与出行的首选。

其次,近两年连续上涨且居高不下的燃油价格,让燃油车车主们苦不堪言,出行成本的增加,促使换车时首选新能源车,因此也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一个推手。再加上在产品上,这几年新能源车无论外观、内饰、续航、科技、智能等方面全面进阶,同时多样化动力组合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为新能源市场的打下很好的产品基础。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前些年新能源售价普遍高于同级燃油车,现在随着规模化生产,新能源车成本降低,让“油电同价”、“电比油低”从此前想都不敢想到梦想成真,由此也扫除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一道拦路虎。因此,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突破1%,到2019年新能源渗透率5%,再到2024年部分月份超50%,由此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下半场,超值的产品功不可没。

政策利好抓住了风口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与利好政策,无疑让新能源汽车发展顺风顺水。从前几年新能源车企享受财政补贴,到上牌免购置税、不交养路费、市区开车不限号等等“照顾”,可以说完全是VIP待遇。因此,不管是造车的还是开车的,都能有非常好的体验,由此也让新能源市场抓住了起飞的风口。

而相比之下,燃油车的处境就有点不妙。既要承受来自行业转型的压力,智能化造车成本压力、还要受困于油价高涨对消费者影响。而与此同时,新能源车技术不断更新、价格不断下探,更让燃油车市场疲惫不堪,生存空间与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某种程度上,新能源车相较于燃油车就像一个拿着白金卡,一个是常旅卡,本来就不是一个等级上的竞争,一时的表象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新能源浪潮趋势下,一些车企比如比亚迪率先停售燃油车,在行业整体趋势发展上占据了主动权,从舆论导向上也对燃油车发展不利。重压之下,燃油车的未来走势真让人感到堪忧。

没必要唱衰燃油车

虽然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节节高升,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向上的同时,没必要唱衰燃油车。毕竟对于燃油车市场而言,其背后不是几个品牌车企的存活问题,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庞大的汽车产业链生死攸关的思考。

此外,比亚迪王传福曾多个公众场合表示,设定时间限制彻底禁止销售传统燃油车,并加速推动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当然对于只生产新能源汽车并且月销量超30万辆的比亚迪来说,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从去年开始,新能源市场率先发起“价格战”并席卷整个车市,到今年“价格战”已进行了第二个年头。其结果也显而易见,表面上国内合资品牌受到“价格战”冲击较大,国内销量大幅度缩水,事实上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首当其冲地体现在利润下滑。此外,从新能源“价格战”体现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相较于燃油车市场更复杂。如果造车上缺乏门槛,产品同质化严重,发展到最后也只有拼价格了。

在《车壹圈》看来,虽然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较大,市场占有率也不断增长,但喜欢燃油车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因此,不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首先都要满足不同的用车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是一种进步,见证着中国品牌成功实现弯道超车。不过在褒奖新能源车的同时,也不必将燃油车一杠子打死,毕竟在2023年乘用车市场燃油车销量仍超1200万辆 。相对而言,新能源车还有很多路要走。另外,在产品性能方面,二者各有优劣,形成互补。未来,国内汽车市场多种产品共存才是理性且合理的存在,不必为了褒扬新能源车而抑制燃油车发展。

展开查看更多

车壹圈

关注

近几年,伴随着新能源化趋势加快,国内市场走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为31.6%。而到了2024年,新能源市场发展更是迅猛。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4月上旬,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新能源车市场零售26万辆,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终端上险量数据显示:今年年5月第三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达16.8万辆,在整个乘用车市场的占比达到50.2%。

从国内车市曾经的配角,到如今与燃油车平分秋色,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进步不是一小步。如此出色的表现,让新能源汽车获取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将压力转给了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后来居上

谁能想到,前几年还让消费者处于观望状态的新能源车,如今已经成为销量担当,市场占有率完全碾压燃油车,而引发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行业来看,新能源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助力国内车企全面向新能源转型。同时,驾乘更方便、更节能、更智能的新能源车也成功扭转消费者购车理念,成为他们城市代步与出行的首选。

其次,近两年连续上涨且居高不下的燃油价格,让燃油车车主们苦不堪言,出行成本的增加,促使换车时首选新能源车,因此也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一个推手。再加上在产品上,这几年新能源车无论外观、内饰、续航、科技、智能等方面全面进阶,同时多样化动力组合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为新能源市场的打下很好的产品基础。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前些年新能源售价普遍高于同级燃油车,现在随着规模化生产,新能源车成本降低,让“油电同价”、“电比油低”从此前想都不敢想到梦想成真,由此也扫除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一道拦路虎。因此,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突破1%,到2019年新能源渗透率5%,再到2024年部分月份超50%,由此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下半场,超值的产品功不可没。

政策利好抓住了风口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与利好政策,无疑让新能源汽车发展顺风顺水。从前几年新能源车企享受财政补贴,到上牌免购置税、不交养路费、市区开车不限号等等“照顾”,可以说完全是VIP待遇。因此,不管是造车的还是开车的,都能有非常好的体验,由此也让新能源市场抓住了起飞的风口。

而相比之下,燃油车的处境就有点不妙。既要承受来自行业转型的压力,智能化造车成本压力、还要受困于油价高涨对消费者影响。而与此同时,新能源车技术不断更新、价格不断下探,更让燃油车市场疲惫不堪,生存空间与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某种程度上,新能源车相较于燃油车就像一个拿着白金卡,一个是常旅卡,本来就不是一个等级上的竞争,一时的表象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新能源浪潮趋势下,一些车企比如比亚迪率先停售燃油车,在行业整体趋势发展上占据了主动权,从舆论导向上也对燃油车发展不利。重压之下,燃油车的未来走势真让人感到堪忧。

没必要唱衰燃油车

虽然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节节高升,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向上的同时,没必要唱衰燃油车。毕竟对于燃油车市场而言,其背后不是几个品牌车企的存活问题,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庞大的汽车产业链生死攸关的思考。

此外,比亚迪王传福曾多个公众场合表示,设定时间限制彻底禁止销售传统燃油车,并加速推动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当然对于只生产新能源汽车并且月销量超30万辆的比亚迪来说,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从去年开始,新能源市场率先发起“价格战”并席卷整个车市,到今年“价格战”已进行了第二个年头。其结果也显而易见,表面上国内合资品牌受到“价格战”冲击较大,国内销量大幅度缩水,事实上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首当其冲地体现在利润下滑。此外,从新能源“价格战”体现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相较于燃油车市场更复杂。如果造车上缺乏门槛,产品同质化严重,发展到最后也只有拼价格了。

在《车壹圈》看来,虽然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较大,市场占有率也不断增长,但喜欢燃油车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因此,不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首先都要满足不同的用车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是一种进步,见证着中国品牌成功实现弯道超车。不过在褒奖新能源车的同时,也不必将燃油车一杠子打死,毕竟在2023年乘用车市场燃油车销量仍超1200万辆 。相对而言,新能源车还有很多路要走。另外,在产品性能方面,二者各有优劣,形成互补。未来,国内汽车市场多种产品共存才是理性且合理的存在,不必为了褒扬新能源车而抑制燃油车发展。

展开查看更多

汽车公告板

关注

虽说新车有着非常厚实的伪装,但从其整体轮廓来看非常像途观L PRO,尤其是车头下方大尺寸的进气格栅,结合雾灯区域后营造出了“X”的造型。上方则是贯穿式灯组,因此营造出了一定的科技感。


车侧造型依旧以四平八稳为主,并且可以看到非常硬朗的线条,符合大家对于大众SUV的固有印象。另外可以看到,新车将采用全新的低风阻轮圈。尺寸方面有望比现款加长,要知道现款探岳的车长为4593mm,而全新途观L PRO的车长就达到了4735mm。


尾部造型同样和全新途观L PRO有着高度的相似,比如后挡风的设计、下方的包围等等,并且都有贯穿式尾灯的设计。不过新车的贯穿式尾灯似乎要比全新途观L PRO更为纤细,看上去也要更为精神。至于哪个更好看,就因人而异了。


动力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全新途观L PRO,其搭载的是2.0T发动机+7速双离合变速箱的组合。当然,关于新车的更多消息,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展开查看更多

汽车公告板

关注

尾部造型同样和全新途观L PRO有着高度的相似,比如后挡风的设计、下方的包围等等,并且都有贯穿式尾灯的设计。不过新车的贯穿式尾灯似乎要比全新途观L PRO更为纤细,看上去也要更为精神。至于哪个更好看,就因人而异了。

展开查看更多

汽车公告板

关注

动力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全新途观L PRO,其搭载的是2.0T发动机+7速双离合变速箱的组合。当然,关于新车的更多消息,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展开查看更多

有点车事

关注

外观设计方面,一汽-大众探岳在设计上与途观L Pro整体一致,说实话从测试车上很难找到两者的区别。不过未知是否有意为之,测试车露出了途观L Pro没有的配色,类似于青蓝色的配色看着十分清新,也很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口味。此外前脸设计也沿用了大众最新的风格,预计同样使用贯穿式LED灯带,以及ID系列风格的大灯设计。

侧面是标准的SUV比例,细节上与途观L Pro也十分相似,设计和细节都比较传统的,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不同的轮毂设计,相信也是差异化的特征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途观L Pro相对比途观经过了加长,一汽-大众探岳很可能也将拥有更大的车身尺寸,空间方面相比起过去有所优化。

尾部设计方面,一汽-大众探岳使用了全新的贯穿式尾灯,整体的视觉效果得到提升,也增加了车型的科技感。预计保险杠也将使用弧形设计,并为钢琴黑涂装,呈现出更强的运动感。

动力方面,2.0T+7速湿式双离合将会是主力动力配置,参考现款的数据,拥有186马力与220马力两种调教,此外预计还提供更经济的1.5T作为入门动力选项。内饰设计方面与途观L Pro基本一致,有望使用相同的内饰布局,中控大屏幕以及副驾娱乐屏的出现,也将进一步提升车辆的用车体验。

展开查看更多

有点车事

关注

动力方面,2.0T+7速湿式双离合将会是主力动力配置,参考现款的数据,拥有186马力与220马力两种调教,此外预计还提供更经济的1.5T作为入门动力选项。内饰设计方面与途观L Pro基本一致,有望使用相同的内饰布局,中控大屏幕以及副驾娱乐屏的出现,也将进一步提升车辆的用车体验。

展开查看更多

有点车事

关注

我们从相关渠道,获得了一组全新一汽-大众探岳的国内测试车谍照,测试车目前的状态非常完整,似乎相当接近量产的版本。而一汽-大众的姊妹车型大众途观L Pro,则已经在车展上亮相,相信距离一汽-大众探岳正式亮相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展开查看更多

一起去SUV

关注

4. 整体的配置及做工相较于同价位的日系产品还是更好一些

缺点

1. 全系车型都需要加注95号汽油

2. 相较于同价位的自主品牌确实配置较低

外观方面没有什么好过多赘述的,采用了大众家族最新的设计语言,整体给人沉稳大气的感觉。大灯组全系标配LED光源及自动大灯,中高配还提供自适应远近光灯及大灯随动转向。相较于如今各类分体式的大灯组设计,这种宽大炯炯有神的灯组不知道大家更喜欢哪种?

车辆中网采用了熏黑的设计,内部还有不少“X”样式的点缀。

整车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593/1860/1665(16690mm),轴距2731mm,不过官方定位它是中型SUV。侧面整体也比较简洁,没有什么复杂的设计,传统样式的门把手好用实用。轮毂提供18/19/20共计三种。

车尾贯穿式的尾灯组有效的拓宽了整体车尾的视觉宽度,两侧内部的灯组也有“X”的光源点缀。车尾也是简约耐看的风格。

后备厢全系提供了电动尾门,有着不错的实用性,内部整体的空间也比较规整。在后备厢盖板下方还提供了非全尺寸的备胎,而且分离的置物帘也有专属的收纳位置,细节考虑周到。

后备厢内部的两侧提供了实体的拉手,可以直接将后排座椅靠背放倒,便利性更高。

内饰方面,采用了不少的软性包裹,而且座椅及各类材质的设计,都看起来比同价位的日系车更高级。全系标配10.25英寸仪表屏+12英寸中控屏的布局,提供CarPlay和CarLife手机互联。

 

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空调出风口下方的调节区域,采用了触控式的设计,而且没有震动反馈,不如此前的实体旋钮或按键好用。

尽管整车尺寸数据看起来并不大,但得益于燃油车的优势,后排的地台下沉的足够低,不会有蹲板凳的感觉,整体的坐姿非常舒展。以我185cm的身高仍有的腿部空间,头部就比较局促,再高的乘客就得坐的更躺一些了。

此外,二排除了座椅靠背角度支持多段可调外,还可以前后移动,为后备厢的空间做一定的拓展。

动力方面,目前提供3套动力系统,分别为1.5T的发动机,最大马力160匹,峰值扭矩250牛·米;2.0T的发动机分高低功率,最大马力分别为186匹和220匹,峰值扭矩320牛·米和350牛·米,全系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购买建议

5个版本其实细看就是3个版本,1.5T的入门版一个配置,2.0T的低功率版两个撇配置,2.0T的高功率版两个配置。个人最推荐入门的1.5T版本,整体的配置也基本够用,标配皮质包裹的座椅及方向盘、L2级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开启全景天窗、10.25英寸仪表屏、12英寸中控屏、前排座椅电动调节、无钥匙进入、无钥匙启动、自动大灯、自动雨刮等。而2.0T低功率的两驱豪华PLUS进阶版也比较热销;2.0T的高功率版本则是会多提供四驱系统,这么一看大家按照需求选择即可。

展开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