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普锐斯电机

易车知识库 普锐斯
进入知识库

汽车扒一扒

关注

2023年,以比亚迪DM-i为首的PHEV插电混动系统席卷了国内市场,并成为了国内市场的发展主流,将电机、电池和内燃机捆绑起来的技术路线,解决了内燃机低速油耗高、纯电动车续航吃紧的问题。

的确,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购买新能源车,但仍然有大量的人存在知识盲区。

目前很多人对新能源的理解就是:没有发动机的纯电动车、可以充电行驶的插电混动车辆,事实上混动技术远不止于此。

字面意思:什么是混动?

混合动力车型,既然是混合动力,拆解开来就是两种以上的动力来源,用来驱动车辆行驶。这也意味着,其实丰田THS、本田i-MMD也都属于混合动力车型。

这里增程除外,因为增程用来驱动车辆行驶的只有电机,内燃机不硬连接驱动轴。

也就是说,插电混动和不插电混动,都属于混动系统,但很多人认为上了绿牌的就是混动,不上绿牌就不是混动,显然这是错误的想法。

提到混动,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强混和弱混,弱混这个概念如今很少提及了,它此前的叫法是MHEV。

这是很早以前的一种技术说法,随着PHEV插电混动的落地,弱混车型就变得非常少,对应的强混也没人提,但仍然有人分不清楚。

强混、弱混的分辨方式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

1、电池、电机系统参与驱动工作的频率、强度。

2、能不能纯电驱动车辆行驶2km以上。

什么才是弱混?48V系统就是典型的弱混,电机系统只能用来发电,无法用来驱动车辆,但企业当初传播自己是混动,其实电机无法驱动车辆行驶。

开过丰田THS、本田i-MMD的都知道,车上有一个EV模式,车辆能够在这种模式下行驶几公里,电机、电池系统贯穿整个出行过程,起步、加速、倒车、停车过程中,电池、电机系统频繁介入工作,其实这就是非常纯粹的强混系统。

强混是一种逻辑,不是一种形态,它可以是插混,也可以是不插混,很多人区分强混、弱混的方式就是能不能上绿牌,这显然是不对的。

其实所有强混省油的路径都是一样的,通过电机驱动的方式,有效避开内燃机低热效率工作区间,从而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

比如说PHEV插电混动,馈电之后的状态是电机负责低速工作,内燃机是配合工作,上了高速内燃机直接驱动,利用不同工作特性来驱动车辆,达到最有效的状态。

丰田THS、本田i-MMD可以认为是一直馈电的PHEV系统,它的电池包只能支撑车辆行驶几公里,发电机频繁启动充电,存贮电量的用途,也只是起步、倒车等。

展开查看更多

傅雪峰的车评

关注

本田Insight的混动简称IMA(Integrated Motor Assist,集成电机辅助),命名很直观,简而言之,就是在发动机上集成一个电机,辅助发动机来驱动汽车。

IMA的独特之处,是把电机做成一个薄片,状如大饼或者一个馕,装在发动机上飞轮位置并取而代之。

▲IMA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加入一个薄型电机

这个薄片电机,可以当个启动马达,实现自动启停;也可助力,在车子加速时给发动机搭把手;还可发电,在车子减速时回收能量。

IMA属“单电机并联式混动”,现在看来,本田这套“原创”混动并不算高明,结构看上去也不复杂。Insight怎么会这么贵?本田是怎样做到“全球油耗最低”的?

Insight剑走偏锋终失利

为争夺“油耗最低”的名头,本田动了不少脑筋,下了血本。

从结构和运行原理上看,IMA的效率不可能胜过丰田THS。为实现低油耗,本田拼命减轻Insight的车重,简直不惜代价。

Insight被设计成一款双座轿跑车,这种车型尺寸小巧,还可降低风阻,但显然牺牲了实用性。

小则小矣,用料奢侈到令人瞠目。Insight使用了成本高昂的铝制车身,悬架部分也多用铝材,就连前刹车卡钳、发动机支座等小部件也是铝制,如此血拼,减重效果自然惊艳。Insight的车身重量几乎仅为同期本田思域的一半,整车仅重800多公斤,而丰田普锐斯的车重超过1200公斤。

▲初代Insight为减重使用了铝制车身

“全球油耗最低”的荣誉,是靠钱堆出来的,小而轻的车身,掩盖了IMA混动技术在效率上的不足,但也让本田背上了沉重的赢利包袱。这样一款小车,还是手动档(Insight于2001年推出CVT车型),卖价和雅阁一个水平。正如《福布斯》当年一篇报道中所言:

这款车从来就不是为了大批量销售而设计的。

本田首款混动车Insight上市时红火了一时,但好景不长,销量随后跌入低谷。有媒体报道,2004年12月,在美国仅卖出8辆,这预示着它时日无多了。2006年的前4个月,Insight在美国卖出300多辆后,5月份正式停产。

7年之中,初代Insight总共只卖了1.7万辆,这个成绩单让本田深感难堪。

丰田THS渐入佳境

丰田的初代普锐斯也不赚钱,但销路渐渐有了起色。尤其是从2001年开始,普锐斯被好莱坞一些影星买来当座驾,美国人对这款新型“环保车”的兴趣大增。

和Insight相比,普锐斯油耗略高,但这是一款正常的5座车,并没有为省油而牺牲实用性。到2003年换代时,初代普锐斯共卖出12.3万辆,在日本本土和美国市场,基本打开局面。

2003年上市的第二代普锐斯渐入佳境,2004年在美国的销量翻番,达到5万多辆;2005年又翻番,销量破10万。

▲二代普锐斯尺寸加大但油耗比初代更低

(这里有个伏笔,在第二代普锐斯上市这一年,中国的“电池大王”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并开始了混动技术的研发。比亚迪的插混技术日后称霸,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技术理念,这是后话。)

日本“两田”明争暗斗,其它汽车巨头在一旁看热闹,他们对混动技术没太大兴趣。2004年,时任通用汽车副董事长鲍勃·卢茨不冷不热地说:“这是一种有趣的好奇心,对于每加仑1.5美元的汽油来说,混合动力汽车没什么意义。”

但到了2005年,美国的油价涨到了一加仑2.5美元,丰田普锐斯销量也跟着暴涨,鲍勃·卢茨承认自己看走了眼,错失一个良机。

丰田在混动系统上下了血本,初代普锐斯的开发动员了1000名工程师,花了10亿美元。为了分摊开发成本,丰田一直在想办法把混动技术卖给其它汽车公司,2002年和日产达成协议,从2006年起向日产提供混动系统;2004年又把部分混动专利授权给福特。

丰田公司声称,第二代普锐斯开始盈利了。

本田IMA十年隐忍

初代Insight的黯然离场让本田大受刺激。

本田当然知道,问题根子就在IMA混动技术上。IMA的精髓,就是那个薄片电机。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塞进去个薄片电机,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成本也低。但缺点也明显,这种单电机混动在效率上根本拼不过双电机

2003年第二代普锐斯上市,车身风阻降低,搭载优化后的THS混动,油耗表现反超Insight。本田Insight不计成本降车重换来的一点油耗优势,瞬间消失。

▲二代普锐斯为降风阻采用“卡姆车尾”设计

丰田不失时机地敲打本田,在各种宣传中,时不时抛出“轻度混合”概念。丰田THS混动,起步时完全由电机驱动,速度拉升起来后发动机介入,所谓“轻混”,说的就是没有丰田这种“纯电驱动模式”的混动——当时只有“两田”量产了混动车,丰田虽没指着本田的鼻子,但路人皆知 “轻混”是在贬低谁。

除了初代Insight,本田2001年起陆续在思域、美版雅阁、飞度等车型上装备了IMA混动。为回击丰田的“轻混”蔑视,IMA也持续改进,“勉强”拼凑出了个纯电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思域混动版上,IMA首次拥有了“纯电驱动”。说来好笑,这个“纯电模式”要集齐如下要素才能召唤:道路平坦、低速巡航、电池电量接近满格;就算有幸进入纯电模式,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很难持续。

2009年,本田Insight在断档3年后重出江湖。二代Insight装备的依然是IMA混动,这次本田不再好大喜功,双座、铝车身都被放弃。二代Insight主打“买得起的混动”,改成实用的5座,造型、尺寸都和对手普锐斯相仿,为了降低成本,零部件大量与飞度等其它本田车通用。

▲二代Insight的造型明显“普锐斯化”

二代Insight沿用了IMA混动,并且加大、加重,效率上毫无悬念地被同年上市的三代普锐斯摁在地上摩擦。这一代Insight的油耗为 30 km/L,而三代普锐斯为38km/L(日本10·15模式),差距相当明显。

▲三代普锐斯油耗比上代又有降低

到2012年9月,距初代Insight在日本上市近13年后,本田混动汽车的全球销量终于破100万,七成是在日本本土售出。

100万辆看似不少,但老对手丰田表示严重不屑。光是2012这一年,丰田的混动车型就卖出了121.9万辆。

本田混动三箭齐发

早在初代Insight停产前的2005年,本田就意识到IMA“单电机并联”的局限性,召集工程师团队开始了新混动系统的研发。

电机的毛病,是分身乏术,驱动时不能发电,发电时就不能驱动。这也是IMA在效率上无法胜过THS的症结所在。

行星齿轮组双电机混联之路,被丰田用专利堵死,连日产和福特这样的巨头想搞混动,也只好从丰田手里讨生活;自视甚高而且与丰田缠斗多年的本田,自然不会选择寄人篱下,另辟蹊径是题中之义。

多年埋头隐忍之后,2012年底本田一气放出三个混动大招:i-DCD、i-MMD、SH-AWD。

▲本田2012年同时发布三种混动新技术

三种混动技术被归入一个大旗之下:“SPORT HYBRID”。

刻意突出“SPORT”,自然是意有所指,动力偏弱向来是丰田THS混动的一个软肋,被老对手用“轻混”敲打多年之后,本田终于找到了出气的机会。

三种混动各有用武之地。

i-DCD,智能双离合驱动,可看作IMA的升级版。这也是一种单电机并联混动,与IMA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把薄片电机从发动机上挪到7速双离合变速器中。这样一来,电机就可脱离发动机,能独立实现真正的“电驱”。

i-DCD小巧紧凑,适合用在小型车上,比如飞度。

SH-AWD,超级操控全轮驱动,主打性能。这套系统是三电机并联,前电机内置于双离合变速器中,搭配V6发动机;后轴再加两个电机,可分别驱动两个后轮。

SH-AWD适合用在高性能车上,比如本田豪华品牌讴歌旗下的跑车和中大型SUV。

“三大招”真正的主角是i-MMD,智能多模式驱动。

“电气混动”Vs“机械混动”

在技术发布时,本田高调宣称i-MMD混动达到了“世界最高效率”。

i-MMD首先搭载在2013年上市的9代雅阁上,时任本田社长伊东孝绅在雅阁发布会上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为世界上最好的混合动力技术感到自豪”。

至少本田自己认为,被丰田THS混动压制10年后,终于靠i-MMD扳回一局。

i-MMD(intelligent Multi Mode Drive)意为“智能多模驱动”,这是一套电机串并联混动,有纯电、混动、发动机直驱三种工作模式。

受够了丰田“轻度混合”的嘲弄,本田i-MMD在双电机上下了苦功,这次不但有了真正“电驱”,而且“电驱”强大到反客为主,替代发动机唱了主角。

▲i-MMD主要用电机来驱动

都是双电机混动,本田i-MMD和丰田THS的思路大异其趣。

最大的区别在于,丰田THS属于“机械混动”,发动机、电机的动力主要靠行星齿轮组混合在一起;虽然动力也有电气传输路径,但以机械传输为主。

本田i-MMD属于“电气混动”,发动机主要功能不是驱动,而是发电,虽有发动机直驱,但能量传输以电气路径为主,机械传输反而成了辅助。(“机械混动”、“电气混动”分类法的专利权属老傅,如有侵权,概不追究)

“电气混动”改变了混动技术传统,电机站在了舞台中央,成为驱动汽车的主力。

丰田THS无疑是极优秀的“机械混动”,在发动机和电机之间找到了美妙的平衡;但本田i-MMD这种“电气混动”在整体效率方面潜力更大,而且电机天生反应快、爆发力强,动力有优势。

▲丰田THS努力寻求“油与电”的平衡

果不其然,2013年上市的9代雅阁首搭i-MMD,油耗比同期丰田凯美瑞混动版低,加速能力也强。

i-MMD被本田认为是“通向电车之路”的技术,精髓在于架构高度电气化。这个架构扩展性强,加大电池即为插电混动,去掉发动机即成纯电,甚至可兼容氢燃料电池车型。

美、德混动错失良机

上篇提到,丰田的THS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人的PNGV项目“忽悠”出来的,在混动技术上,美国汽车公司惯于唱高调,但私底下不以为然。

同为日本公司的日产也唱过反调,世纪之初,时任日产CEO卡洛斯·戈恩嘲讽丰田:我们的竞争对手号称是为了人类利益做事,而我们是做生意。

为省点油钱,或者更体面一点说,为了空气和能源,去研发制造比燃油车价格高出四分之一的混动汽车,确实不像是一门好生意。但看到丰田混动汽车销量提升后,其它汽车公司觉察到了新技术的威胁。

日产选择和丰田合作,从丰田采购混动关键部件;福特用专利交换的方式,得到丰田的混动专利授权;通用牵头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在2005年搞了个“全球混动合作”,联合搞研发。

几个汽车巨头“全球混动合作”的成果,是一种和丰田THS原理相似、但机械结构复杂得多的“双模式混合动力”。

这个听上去声势颇大的合作项目,在2009年无疾而终。奔驰和宝马对“双模式混动”并不看好,仅象征性地在ML和X6上小批量搭载。和大众、奥迪一样,这些德国汽车公司对轻混和并联式混动更感兴趣。从2010年开始,大众途锐等搭载并联混动的德系混动车陆续上市。

德系偏爱的并联混动,和本田最早的IMA是一个套路,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加上电机,或者干脆把电机整合到变速箱中。好处是可以很好地兼容燃油车,缺点是效率不高,而且无多大提升空间。德国人对机械传统过度迷恋和依赖,选择最简便的方式,在燃油车上“嫁接”出混动,这种技术路线注定无法和日本“两田”争雄。

▲德系汽车品牌惯于在油车基础上“嫁接”出混动

美国人在混动项目上一如既往地雷声大雨点小,从2006年开始,通用宣布将投放一系列混动车型,弱混、双模、插混等,随后也确实有一些混动车陆续上市,但终究没能成多大气候。

i-MMD这种“电气混动”的潜力不断显现,后来索性兼并了i-DCD和SH-AWD,在本田旗下一家独大;而与i-MMD同为“双电机串并联”的比亚迪DM技术,更是释放出超常能量,几乎是靠一己之力扭转了全球插混技术的走向。这是后话,下次接着聊。

展开查看更多

傅雪峰的车评

关注

1968年,通用汽车向媒体展示了一款概念车GM XP 512,这款小车模样像个摩托车头盔,有汽油、纯电和混动三个版本,其中混动版本装备了0.2排量发动机和直流电机

大排量V8横行的年代,美国人居然设计出如此迷你的汽车,看来,当时降低汽车能耗的办法实在不多。

▲通用GM XP 512有多个动力版本

1977年,丰田在东京车展上展示了一款Sports 800的混动版,由小巧的燃气轮机发电来驱动,属于串联式混动。

▲丰田Sports 800装备了燃气涡轮机

这些混动车都停留在了概念阶段,一方面是技术不成熟,更重要的原因是汽车厂商高度依赖燃油车,仍然把宝押在了发动机的技术升级上

法规要求大幅降低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汽车厂商采用了两种应对策略:一种是“前处理”,通过改善发动机的燃烧来减少污染物;另一种是“后处理”,在排气系统中拦截污染物。

看上去严苛的法规很快就被燃油车突破,本田1972年推出的CVCC发动机通过稀薄燃烧技术排放达标,这一技术被授权给丰田、福特等厂商;而从1975年开始,美国制造的大多数汽车都安装了净化尾气的催化转化器,也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三元催化器(最近一两年又多了个颗粒物捕捉器)。

▲1975年的雪佛兰汽车广告特意强调了催化转换器

既然燃油车也能“过关”,混动技术再度被汽车厂商们束之高阁了

失意的“混动汽车之父”

2005年,美国人维克多·沃克(Victor Wouk)去世时,美国主流报纸纷纷发表纪念性报道,并尊称他为“现代混合动力汽车之父”。

即便是在沃克开发出混动汽车的1974年,他也没有在媒体掀起什么波澜,事隔30年后被如此高调称颂,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丰田的首款混动车普锐斯2000年在美国上市,随后几年中大获成功,成为环保汽车的代名词,而普锐斯“使用了和沃克混动车相似的原理”。

美国人早就入局,也制作出了非常不错的混动原型车,结果,最终胜出的却是日本人。媒体“借题发挥”,以怀念沃克来表达对美国汽车业的失望。

沃克是一位电气工程师和企业家,在1960年代,他创办的企业主要业务涉及电能转换和功率半导体,在当时,电力电子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沃克毫无疑问是这个领域的尖端人才。

当时美国各大汽车公司都在尝试开发电动汽车,沃克参与了AMC公司的项目。当时的电动汽车大多使用继电器、电阻等简陋的“土办法”来控制速度,沃克使用了更先进的电子控制。

但他很快意识到,这能让电动汽车开起来更顺畅,也能延长一点续航,但真正困扰电动汽车的是电池,除非电池容量能增加几倍,否则跑不了多远的电动车没有商业前景。

▲沃克为AMC开发的电动汽车采用了电子控制

1970年,美国通过《空气清洁法案》,要求大幅降低汽车污染物排放,联邦环保局为此启动了清洁汽车激励计划,鼓励汽车公司和发明家的创新设计。沃克觉得燃油车不可能达标,而电动汽车又不靠谱,唯一可行的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混合动力。

沃克改装了一辆1972年款别克云雀轿车,去掉发动机舱里的V8发动机和变速箱,装进去一套新动力——由小巧的马自达转子发动机和电机组成。

这是一辆并联式混动汽车,在起步、加速时,电机可以辅助发动机来驱动汽车,从而让发动机在更节能的工况下工作;在减速和刹车时,电机还能作为发电机来回收能量,给蓄电池充电。

在独立实验室的测试中,这辆混动车表现很好,最高时速达到85英里(137公里),百公里油耗8.7升,在当时低到惊人。(1970年,美国汽车的平均油耗高达19.6升/百公里)

▲沃克改装的混动汽车油耗表现出色

然而,1974年联邦环保局对这辆车进行内部测试后,没有进一步扩大测试范围,沃克的混动汽车开发项目无果而终,他的云雀再也未能飞翔起来。

不过,沃克在混动领域确实功不可没,他率先引入电力电子技术来控制混合动力而电力电子,是日后电动和混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丰田被美国“忽悠”了

又是20年过去了,时间来到1990年代。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推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新一代汽车合作伙伴关系(PNGV)。

这一计划,是把美国的实验室、大学、汽车公司联合起来,合作研究“超级汽车”,目标是把汽车油耗降到80英里/加仑(2.9升/百公里)。

丰田试图加入,成为“伙伴”中的一员。但这个计划隐含的一个目的,是帮助美国汽车公司与进口汽车竞争,“外来户”丰田自然被拒之门外

隐隐感到压力的丰田,很快提出了“G21项目”(意为21世纪的全球车),目标是开发出油耗降一倍的汽车。

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分头研发自家的“超级汽车”,而且不约而同选择了柴油混动方案,因为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比汽油机高,看上去更容易达到节油目标。到2000年,三大公司分别交出作业,在底特律车展上大张旗鼓地展示了各家的概念样车。

通用的概念车名曰Precept,前后轴各装了一个电机,柴油机可带动电机发电或直驱后轮;福特的Prodigy 用摄像头代替了车外后视镜,这个创意直到现在仍显超前;而道奇ESX为了减重,使用了铝合金框架和塑料车身。

▲福特Prodigy采用了无外后视镜设计

三款样车高调亮相,然后,迅速低调离场,从此销声匿迹

2002年,在花了超过10亿美元的联邦资金后,PNGV被布什政府叫停,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雄心勃勃的新计划:FreedomCAR。因为布什政府认为不是汽车省不省油的问题,而是汽车根本就不应该烧油,所以,新计划重点支持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

是的,美国人其实打心眼里认为,混合动力是“多此一举”的过渡性技术,又有发动机、又有电池和电机,把两套系统搞在一起太复杂,也太昂贵,最终却还是要烧油。要想一劳永逸,要么上纯电,要么上氢燃料电池。

美国汽车三巨头根本没把混动当正经事儿,正如当时通用汽车负责人所说:谁会为省油去买车呢?

这是实话,1990年代美国的油价正值历史低位,汽油价格仅仅为欧洲和日本的三分之一。美国人只嫌自己的车气缸太少、马力太小,动力弱鸡的混动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致。

美国人好高骛远,口号喊得响,实际没把混动真当回事儿;美国人没当真,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日本人却当真了,聚精会神开始研发混动技术。

首款大规模量产混动车问世

1994年2月1日,丰田的G21计划正式启动。

日本是个多山的岛国,能源和市场都高度依赖国外,日本汽车公司因此有一种特有的忧患意识。被美国的PNGV计划排斥在外之后,丰田高层痛下决心,要靠自己的技术把汽车油耗降一倍。

仅靠改进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器,根本无法达标,纯电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尚需时日,混合动力成了丰田的不二之选。

丰田花了多半年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混动技术,最终于1995年初确定了“行星齿轮组双电机”方案。

▲丰田混动系统的核心结构是一套行星齿轮(图来自丰田汽车网站)

这套两年后让丰田一战封神的混动系统,后来被称为THS(丰田混动系统)。THS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丰田的原创,实际上,这套系统的基本架构在1969年就已成形,创意来自美国TRW公司动力部门的4位工程师,并于1971年拿到了专利。

THS的美妙之处,在于用一套行星齿轮组,把发动机和两个电机共三种动力源巧妙地融合起来。三者协调配合,电机(也可作为发电机)辅助发动机驱动,同时也能把发动机多余的动力转成电能,存到电池中。

丰田看到TRW工程师1971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如获至宝,而专利也于1988年到期,于是这种“行星齿轮组双电机混动”就摇身一变,被包装成丰田的独门绝技。

▲TRW公司工程师申请的混动专利图

当然,丰田也进行了大幅优化,三种动力源对应齿轮组的位置做了调整,更重要的工作是电池、电机的选型,电控系统的开发,以及混动系统和电池的管理策略设计。

展开查看更多

敢动派

关注

在动力配置上,新普锐斯将提供HEV和PHEV两个版本车型,PHEV车型采用2.0L发动机+电机的组合,综合可以输出223匹马力,13.6kWh的电池容量带来94公里的纯电续航,此版本车型据消息称可能只提供欧洲市场。而HEV车型则提供1.8L和2.0L两种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

展开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