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Model Y牌照摘要> 摘要详情

Model Y牌照-空间-性价比

Model Y牌照_空间_性价比

摘要来自:《青铜报告 | 谁能牵住2023牛鼻子?(下)》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青铜报告 | 谁能牵住2023牛鼻子?(下)》的片段:

首先,买新能源车的人变了。2020年以前,新能源汽车消费以B端运营和限牌城市牌照因素驱动为主。如今,则完全变成了市场驱动,以1985~1995年出生人群的家庭需求为主,其中85后增换购先行,90后首购接棒。

总体而言,新生代消费人群的经济实力比父辈更强,获取汽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汽车产品的了解程度也更深,这些导致他们不会像父辈那么“纠结”,购车决策趋于“短链化”。调查显示,有超过三成的年轻受访者表示,会在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选车购买的过程,因此汽车营销出现了“黄金30天”的说法。

其次,用户需求也变了。宏观层面,我国开始进入第三消费时代,消费者更重视自我,淡化品牌。中观层面,随着Z世代成为购车主力,汽车也成为彰显个性、满足多元需求的消费品,“悦己”属性强化。

按细分市场来看,根据东吴证券的调研,10万元以下细分市场,为家庭增购需求,用于女性日常代步,使用成本低+外观好看的EV竞争力最强。

10~20万元细分市场以90后男性首购+80后家庭换购为主,无里程焦虑的PHEV竞争力最强。

20~30万元区间往往为大家庭增购,其中20~25万女性用户偏多,单身比例更大,追求科技潮流体验;25~30万元级用户对空间需求更大,追求家庭消费升级体验。

30万元以上细分市场主要对应家庭出游或70/80后男性增购需求,由于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更关注品牌+空间+驾驶体验/豪华配置等要素。

另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调查,车辆性能(续航里程、车辆配置等)以及车辆价格在2016年是新能源消费者的前两大关注点,分别占比32%、25%,到2021年已经降至17%和16%。充电条件、通行便利性则成为当前阶段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的首要影响因素,占比分别为 22%及18%。此外,“科技感与智能化”因素的占比也有显著提升,从之前的3%提升至13%。

从汽车营销的角度分析,如今汽车的属性逐渐从制造过渡到消费兼科技(电动智能),品牌力越来越由消费卖点决定。

主机厂在产品定义时,陆续开始从以前的硬刻度向软刻度拓展,如性别维度、价值观维度、场景维度等,软实力使得竞争更上一个台阶。也是因为软刻度难以被量化,产品边际愈发模糊。而且由于电车体验感差异缩小,同质化趋势加强,过去以价格划分竞品的方式或失效,终端调查显示,甚至15万的价格差也能构成竞品关系。

2. 务实与创新,两手都要硬

如上文所述,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点,正逐渐从客观的机械参数,向主观的使用体验倾斜,更加看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和综合成本。这意味着传统车企的产品思维和造车新势力的“作妖式创新”都无法适应未来趋势。

事实上,目前业内已达成共识,新能源汽车已驶入竞争的深水区,随着第一批出局者的产生,“造车始终是长期主义的事业”重新成为真理。

青铜科技认为,强者通吃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主机厂和新势力将殊途同归,成为务实与创新兼具的新实力,才是唯一的出路。

根据去年多期《青铜报告》的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新一代模块化新能源专属平台和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将是未来品牌竞争的根基,它们直接决定了企业快速打造爆款产品,以及产品定制化和升级迭代的能力。

2022~2025年,将是各大车企新一代新能源平台集中落地的时期,与此同时,基于新平台的首批产品也会随之杀入市场。很快,消费者就会逐渐感受到,下一代智能电动化汽车和传统汽车之间,日渐清晰的“分水岭”。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值得所有企业警惕。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以及使用时间的累计,一些潜在的质量问题可能会迅速累积,集中爆发,对品牌乃至行业造成反噬。这也是青铜科技反复强调企业硬实力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追求出众的机械性能之外,打造软件能力,构建服务生态,也是新能源车企尤其是传统主机厂必须习得的新技能。

接下来,卖车将是越来越不赚钱的生意,车企想要获得更大利润,更强用户粘性和更高估值,就需要创造出更多新业态。

比如,智能电动汽车的鼻祖特斯拉,在2021年其自动驾驶软件等服务和其他业务,就实现营收38.02亿美元,占总营收的7.06%。去年,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也都纷纷跟进,开始尝试在软件上收费。

再比如,蔚来从一开始就以服务塑造自己的豪华品牌形象,从车主活动、车主空间、周边产品,到补能、换电等服务,不仅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保证了品牌溢价,也让拥有了更多盈利模式。这些对于企业之后的融资和增长,都将有巨大助益。

3. 品牌建设任重道远,重点关注车企转型节奏

借助智能电动化技术革命的东风,中国汽车品牌近两年来实现换道超车,不仅显现了量的领先,更突破了20万元级价格天花板,深入合资品牌乃至豪华品牌的腹地。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目前除了,几乎没有新能源品牌真正形成了品牌价值。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销价位仍然在15万元以下,虽然已经有很多新老车企都在向更高的价格区间布局,但成功者寥寥,要么还是拼性价比,要么就是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