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ID.4 X维修摘要> 摘要详情

ID.4 X维修-车身-发动机

ID.4 X维修_车身_发动机

摘要来自:《解读汽车被动安全,拆解碰撞后的上汽大众ID.4 X》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解读汽车被动安全,拆解碰撞后的上汽大众ID.4 X》的片段:

10月28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2020版)首批车型测评结果正式公布,5款车型中有一款纯电动车型——上汽大众ID.4 X,拿到了C-IASI有史以来首个四项全优(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乘员安全、车辆辅助安全)的好成绩。

作为第一款四项评价均获得优秀的车型,上汽到底有什么技术亮点?为了深入分析其中的秘密,我们决定拆解经过正面25%偏置碰撞后的上汽,从车身结构设计、车身结构用料、约束系统三个方面揭开的被动安全实力。


科学的溃缩设计

有助动能吸收

有人说,车身要“硬”才好,车辆发生碰撞时车内的乘员才不会受到挤压伤害;有人说车身要“软”才好,碰撞时就像是撞到一块海绵,尽可能的减小传递到车内乘员的碰撞力。

事实上,“该软的地方软,该硬的地方硬”才是正解。

该“软”的地方就是车头,也就是前舱部分,前舱就是车辆的溃缩区。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前方的溃缩区比A柱还硬,高速碰撞时候受损的可就是A柱,A柱受损,那车内乘员安全自然无法保障。

乘员舱高刚性、发动机舱溃缩吸能、发动机下沉、方向盘转轴断裂保护,基本上是所有现代乘用车的碰撞安全防护设计思路。吸能设计就是在车身的非关键部位,尽量的形变以吸收动能,来保证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而一辆车的“非关键部位”,就是车头和车尾处。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