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小米SU7车架摘要> 摘要详情

小米SU7车架

小米SU7车架

摘要来自:《用特斯拉打败特斯拉:雷军造车的灵魂四问》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用特斯拉打败特斯拉:雷军造车的灵魂四问》的片段:

让雷军比较满意的是车身的轻量化,这得益于小米自身的材料团队,大压铸件做的比特斯拉更薄。其提到之前遇到电机在NVH上面有问题,装了个0.5公斤的外壳后,虽然解决了声音的问题,但是重量上来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在副车架上面优化减轻了0.8公斤。

学习特斯拉,超越特斯拉,正是特斯拉在以上这些造车关键要素上对雷军的影响,让小米有了加入电动车战局的决心。随着技术一项一项逐步落地,雷军参与得也越来越深。雷军自己身兼小米汽车一把手,将80%精力放在造车上。原来不开车的雷军开始天天自己开车,随时跟研发部门扣车型细节,让自己亲身加入到造车的各个环节。

雷军自己说,目前已经体验了150多款市面上的车型。手下人经常笑称,雷老板两年开过的车比大多数汽车行业的人都要多。开归开,如何评估一款车的好坏,还是要参考一下专业人士的意见。有一次雷军开完各种车后问研究院的人,为什么中国品牌的车跟BBA总差一口气?得到的回答是:“中国汽车企业的老板是不喜欢开车,只有魏建军喜欢开,但是喜欢越野车和。”

于是,为了成为“中国最喜欢开车的汽车公司老板“,雷军有一段时间,三天两头泡在北京昌平的凯泽赛道,开到后来雷军甚至逐渐掌握了漂移技巧。他还要求管理团队成员都要考场地赛道驾照。他的理由是“如果我们都不像保时捷那样热爱驾驶,怎么能造好车呢?”

“在驾驶性等机械素质上,我们希望能媲美保时捷Taycan Turbo;在智能化上,我们希望能媲美Tesla Model S;同时还有最领先的科技和最丰富的生态。”胡峥楠说,以特斯拉为造车蓝本,注入保时捷的驾驶热情,在此基础上融合小米的智能优势,至此小米造车的路线已经清晰明确。

所谓梦想之车,更像是一个人心中的完美之车,完美究竟该如何定义?雷军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是优势项目的集合缺少一些属于自己的灵魂,这个时候我们会突然想到一句话:“软件定义汽车”,作为科技企业的小米,这是为自家产品注入灵魂的最好方式。

在汽车技术发布会前夜的12月27日,小米发布了一条致敬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华为的海报,并在几个城市的地标投屏。投屏灯光秀是这几年汽车企业最喜欢的营销手段。遗憾的是,雷军造车的引路人马斯克,小米一款车SU7造型设计的灵魂附体者保时捷,两个最该被致敬的品牌没有被上墙。

新能源生死战:我凭啥留下来?

每一年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均不尽相同,像2023年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在围绕价格与新能源两个点来做文章,追求的目标就是在这场新能源的末尾冲刺赛当中活下来,能够保留继续参赛的入场名额。

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华为和小米即将推开汽车新世界一左一右的大门,门后的这条路通向的便是以智能化为主的汽车新赛道。预选赛跑完了,能力不行的被淘汰掉,留下的就要短兵相接。

雷军在今年10月的小米14系列新品发布会当中就宣布了新的“人、车、家全生态”这一概念,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前夕,雷军在社交平台上,让小米澎湃OS的全新标识与大家见面,一个闭环的LOGO,预示着小米的生态闭环已经形成。

人车家的概念并不算稀奇。这个构想在几年前就有车企已经推出,但是在后续的时间当中,能够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车企似乎寥寥无几,而且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虚幻的噱头而并没有过多的实际应用效果。

放到传统车企来说,这是鸡肋。但是放到小米的身上,这是核心优势。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9月,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6.23亿。截至2023年9月30日,AloT平台既物联网平台已连接的l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数增加至6.99亿台,足够的用户量与设备量为人车家这一概念打下稳固的基础。

从小米创立之初雷军打造MIUI,其在物联网领域就开始了布局,MIUI在经历了14个大版本更新之后,已打通底层架构实现全生态互联,更名为澎湃OS,这一OS已经重写底层架构,成为未来小米所有的设备连接公用基座。这个系统能够为小米带来什么?相对于市面上其他主打智能的汽车品牌又有哪些优势?

此前物联网的核心围绕智能手机展开,辐射整个小米的智能科技生态链,涵盖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小米品牌下的各种电子终端,那么这样一套生态体系其实会将手机所带来的功能进行放大,也会在消费者的潜意识当中留下小米手机功能更加强大的印象。

此前这套体系所构成的闭环是人和家,那么在现在智能汽车出现在市场之后,这一闭环再次被打开,并且智能汽车这样一个终端所实现的能力足够高,覆盖的生活场景也足够广,但是毕竟不是自家产品,所以很多能够接通的渠道无法打开,这一点也是小米亲自下场造车的一个初衷。

之前我们就说过未来智能汽车,很有可能是继手机之后,能够实现功能最多的一个科技载体,那么对于小米来说,自然不会愿意将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交给外人,现如今自主可控、全部接口打通,这也给未来的实际体验留出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智能汽车这样一个产品定义看起来留给各家车企很多的发挥空间,实际上却是缩小了技术差异,比如华为与车企成立合资公司之后,很可能华为就成为了智能领域的供应商,后续的差异化可能就在UI设计或者操作领域。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