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瑞风> 瑞风驾驶> 摘要详情

瑞风智能驾驶也将继续升级

瑞风智能驾驶也将继续升级

摘要来自:《洗牌愈发加速,价格战将继续,2024年中国车市10个预判》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洗牌愈发加速,价格战将继续,2024年中国车市10个预判》的片段:

首先,FSD系统没有明确的入华时间表,而且它在美国也存在一定的质疑;其次,FSD系统即便入华,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大规模普及;第三,国内智能驾驶水平并不低,主流厂商疯狂内卷,3年前FSD入华,与现在入华,效果是不一样的。

相比之下,低端车型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用户群体,积攒人气,提升关注度,进而获取销量。

而4680电池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让特斯拉在产品开发、定价时更加从容。

但特斯拉要进行这两个操作,也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特斯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高端形象,推出低端走量车型,会不会影响特斯拉的品牌形象,这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其次,4680电池进度不及预期,主要是受制于松下,那么2024年松下是否就能解决问题呢?

3、合资厂商继续“压力山大”

中国的进口车市场规模比较小,因此国内市场主要是自主与合资厂商对决。

2023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达到56%,比去年同期提升4.7个百分点。此消彼长,合资品牌的影响力在逐渐下滑。

合资厂商现在的困境,是两方面的。

在燃油车领域,它们的很多市场被吉利、长安、长城等中国品牌夺走。

在新能源领域,它们现在几乎没有发言权。除了大众汽车之外,还没有哪个合资品牌能成功打进主流新能源市场。

如果仅仅是输在销量上,合资厂商或许没那么慌,但现在是行业变革期,新能源厂商不断蚕食燃油车的地盘,而合资厂商暂时还没有找到应对的办法。2023年12月份,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为7.4%,正处于“燃油车份额被偷袭,新能源份额又抓不住”的境地。

2024年上半年,丰田、本田等厂商如果还是不能在新能源市场有所改变,那么下半年它们的市场份额将会加速萎缩。

4、价格战仍将延续

从客观角度来说,将汽车行业内的降价简单地称为“价格战”是不太合适的。

燃油车逐渐被淘汰,传统汽车厂商被迫以价换量清库存,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前期规模较小,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定价也比较高。但在销量规模扩大、供应链快速完善、技术研发进入收获期之后,成本被快速压缩,终端零售价下降,这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出意外的话,2024年这些情况还会延续下去。

燃油车已经不太可能再“翻身”,降价求生存将会成为常态,不过今年很多降价的车型都是卖不动的,明年人们熟悉的很多经典燃油车,价格体系也有可能崩盘。

新能源汽车持续向好,成本会进一步下滑,不少车型在上市后就会给出比较亲民的价格。行业变革期,汽车价格难免会受到影响。

5、新势力展开新一轮淘汰赛

过去几年时间里,造车新势力是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一支强大力量,它们促进了国内新能源车型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主导了行业的流行趋势。

但现在的市场形势与几年前不同,除了比亚迪、特斯拉两大巨头之外,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后来居上,转型渐入佳境;来自国家队的岚图、智己等逐渐找到感觉,华为又带来了一大堆装备精良的华为系车型,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而主流造车新势力中,只有理想汽车月销量稳定在4万辆以上并且实现了盈利,其它新势力月销量多在2万辆以下徘徊,且常年巨额亏损。

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一直延续,2024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有那么几家销量萎靡不振的新势力可能会被淘汰。

6、中国品牌内部格局将生变

2023年中国品牌份额不断提升,看上去势头很猛,但并非所有的中国品牌都是春风得意。

譬如前几年人们很熟悉的中国品牌,例如荣威、传祺、名爵等等,销量其实也在下滑。

行业变革期,受伤的并非只有合资品牌,还有规模较小而且没有搭上新能源快车的中国品牌。

其实就算是在新能源领域,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比亚迪自不必说,吉利冲入6万辆俱乐部,埃安、长安稳定在月销4万的水平上,长城新能源月销量不足3万,而且缺乏长安深蓝、吉利银河、极氪、领克这种能打的新能源子品牌,此外奇瑞的新能源销量也始终在3万辆以下徘徊。

2024年,中国品牌也会开始淘汰赛。但中国品牌的优势在于,它们大多数都能拿出一整套新能源解决方案,这比手足无措的传统合资品牌要强不少。

7、华为系或将持续壮大

2023年下半年以来,带给其它新能源品牌“小小震撼”的,不是特斯拉,而是不造车的华为。

华为的汽车业务已经独立运营,以手中掌握的鸿蒙智能座舱、DriveONE动力平台、ADS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装备为基础,筑巢引凤,不断招揽各路合作伙伴。

打,技术上暂时打不过;加入,又不舍得自己的东西,这是很多新能源厂商面对华为时的纠结心理。2024年,华为系车型将进一步扩军,这种纠结还会延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不过这对华为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华为宣称不造车已经大半年了,与之达成深度合作的有北汽、奇瑞、瑞风、赛力斯、长安等,但赛力斯属于“躺平”,北汽、奇瑞自己新能源表现不佳,因此拿一部分车型出来合作,瑞风则属于“打野”型的,与华为合作的是中大型MPV这种小众车型,只有长安达到了华为想要的那种合作。

剩下的吉利、上汽、一汽、广汽、东风、长城、比亚迪还处在观望中。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国产主流厂商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确比较强,各家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且都砸下了巨额资金,很难舍掉自己原来的东西去跟华为合作。

但与此同时,华为已经申请了一系列“界”字辈商标,包括“问界”、“智界”、“勇界”、“慧界”、“筑界”、“傲界”、“知界”、“羿界”、“尊界”、“擎界”等,不久前呢,岚图也宣布与华为联姻,这也是另一个信号。

2024年是否有其它的大型厂商加入华为的朋友圈,还有待观察。

8、反向合资或将加速

在燃油车时代,人们熟悉的“合资”,一般都是国产厂商出人出地出钱,外资厂商出技术、品牌。

但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早期,这种情况就已经改变了。奔驰与比亚迪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立合资公司,丰田与比亚迪的合资公司也在运营,此外奔驰还撩上了吉利,合作打造电动SMART。

再过去的2023年,大众入股小鹏,奥迪找上上汽,全球第四大车企Stenllantis认购零跑20%股权接连发生。

与以前的合资公司相比,这些合资或者合作是“反向”的,因为合资关系中的中国品牌扮演的是技术输出者的角色。

中国占了全球60%的新能源市场,不能丢掉,但外资品牌自身技术实力一般,需要找到技术输出方。

全世界哪个国家的新能源厂商数量庞大、技术实力强悍?

中国!

不出意外的话,2024年将会有更多的反向合资案例,这真是风水轮流转了。

9、高阶智能驾驶将会更加普及

自动驾驶这个事儿,从电动汽车商业化的早期就在提,但2023年却突然加速,而且逐渐向20万元甚至更便宜的车型上扩展。

2024年,这种趋势没有理由停下来。华为此前已经宣布,将会在年底前开通全国范围内的ADS2.0智能驾驶辅助,其它厂商也在快马加鞭,力争向全国范围内推广。不出意外的话,明年高阶智能驾驶将会成为主流新能源车型标配。

在技术上,智能驾驶也将继续升级,L3级别自动驾驶有可能迎来小规模商用。当然,2024年智能驾驶领域的主流,仍将是L2+的级别。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