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Mirai> Mirai用车> 摘要详情

Mirai当前我国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已进入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Mirai当前我国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已进入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摘要来自:《氢燃料电池汽车走进C端,咋就这么难?》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氢燃料电池汽车走进C端,咋就这么难?》的片段:

正如盖世汽车分析师所言:“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仍主要停留在B端商用车应用场景。”

据悉,当前我国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已进入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商用车领域,叉车、公交车、轻型和中型卡车一直处于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的前沿。伴随着氢能及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成本下降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向港口码头、矿山、特定路线等更多场景拓展。

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销量为2085辆,同比增长102%,约为同期新能源商用车整体增速的两倍。

亿华通曾对媒体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会在物流、重卡、客车等商用车领域最早实现规模化;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方面也曾向媒体表示,现在重卡和公交已经实现批量应用,未来前景乐观。

氢燃料电池汽车走进C端,咋就这么难?| 请回答2024

图片来源:小松

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场景仅仅局限于商用车领域,并不能满足氢燃料电池汽车长远商业化落地的愿景。同时,这也是资本市场并不十分看好短期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原因。

盖世汽车分析师认为:“单一商用车应用场景范围较小,氢燃料电池产业在车端应用较为缓慢,这也直接导致资本投资的兴趣不是特别大。”

为此,推动市场从B端走向C端,将业务从商用车拓展到乘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目前来看,氢燃料电池汽车乘用车端销量表现欠佳。

以美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为例。氢燃料电池合作伙伴关系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美国市场上售出了725辆氢燃料电池新车,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接近30%。对比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美国市场上的新车总销量达到了37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其中的占比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

相比之下,第一季度美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57,507辆,同比增长63%。其中在加州,第一季度纯电动汽车销量为87,525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16,470辆。

正如前文所述,阻碍氢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大规模商业化的主要症结之一在于较高的生产成本。那么,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价格,究竟要下探到何种程度才能俘获消费者的“芳心”呢?

对此,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在定价方面,决定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否普惠C端消费者的关键在于其相关车型价格能否下探至新能源汽车市场主力价格区间。

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为例,目前就国内市场来看,其主力价格区间大致在10万—30万元。“如果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够卖到主力价格区间,它未来就会在C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反之,其将只限于商用车端的应用搭载。”该分析师说道。

举例来看,“深蓝S103氢燃料电池车国内售价60多万元,如果该款车型要销往C端,至少价格保守估计要降到30万—40万元左右,降幅几乎达到50%。”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价格下探仅仅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C端市场面临的困难之一。

除此之外,氢燃料电池汽车还需要解决补能基础设施铺设、用车安全、不同环境(极寒、极热)动力适应性、电池循环寿命等等众多问题。

以补能体系为例,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共有加氢站385座,在营加氢站280座。加氢站的成本约为1500万元/座,而一座充电站的成本约为250万元。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平均每百公里用氢成本为30至80元,而电动汽车每百公里耗电成本不到20元。

中企并非“技不如人”,现论“谁主沉浮”仍为时尚早

根据上述种种论断,我们皆可推断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仍处在漫长的爆发前夜。但纵使如此,不可否认的是,仍不乏企业和资本逆流而上,以图占据先机,分得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一块较大的“蛋糕”。

这其中,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外车企投入最为“专心致志”。

以日企为例。要知道,日本举国押注“氢能”并非一朝一夕。早在1973年,日本“居安思危”,成立“氢能源协会”并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在政府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日本氢能源技术一骑绝尘,掌握了全球超过80%的专利,其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亦名列前茅。

氢燃料电池汽车走进C端,咋就这么难?| 请回答2024

图片来源:Symbio

有资料显示,世界70%的氢燃料汽车技术专利都掌握在日本公司手里,光丰田车企的专利就已经达6000多项,占到了全球相关专利的一半。

对此,有氢能从业者告诉盖世汽车:“我们确实有很多氢能技术需要向日企学习。”

但受限于日本本国市场规模限制,该国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销量主力大多在海外市场。中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最为丰厚的土壤,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大和最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除电动汽车外,我国仍大力鼓励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寻求多种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由此,业内有观点认为,鉴于对比日韩,我国在氢能源技术领域稍显落后,需要更多的技术交互。未来,类似于燃油车时代“以技术换市场”的模式,将会在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重演。

对此观点,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并不认同。

他认为,目前来看,我国在氢燃料电池系统领域的技术积累并非落后于日韩等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指标已经可以与日韩等企业媲美。

“造成这种刻板印象的原因是日韩等车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有更多的市场机遇,而我国目前在商用车领域应用较多。”该分析师表示。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