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小鹏G6> 小鹏G6电动车> 摘要详情

小鹏G6增长的电动车不赚钱

小鹏G6增长的电动车不赚钱

摘要来自:《大众看到了比亚迪的尾灯?》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大众看到了比亚迪的尾灯?》的片段:

当还在苦恼,多品牌运营的吉利又该如何做到像大众那样好,奥迪就对大众表达了不满,“因为软件问题,不得不推迟令人兴奋的电动车规划”,奥迪没有耐心等了,保时捷也恨不得甩掉大众,自己单干。


在两年亏损250亿元之后,旗下品牌因为电动平台和软件技术被耽搁了转型,意见越来越大,大众无奈解散了软件部门,和小鹏合作,称之为“大鹏”。奥迪迫不及待和上汽签订合作协议。


大鹏还未展翅,但我们知道,时代确实变了。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拿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额,拿着电动化时代的话语权,让旧王也不得不低下高昂了多年的头颅。


皇冠会掉,旧王服气吗?


不服的。


底特律不服马斯克,希望继续当美系车的王。通用掌门人玛丽•博拉立下“军令状”,到2025年在美国电动车销量赶超特斯拉,赶超的时间不多了,“让通用成为电动汽车市场领导者”还是一句口号。


大众不服的是,在电动化智能化上All in了那么久,最后还要拿着85年的荣耀,向造车才七八年的门外汉们低头。和小鹏的合作,谈判只用了8个月,大众很急迫。


还有很多不服,被掩盖了。不过,不重要。只有销量好了,“不服”才会被抬上台面。不被看到的那些,裁员了,停产了,退出了,死掉了……


But,Who don''t care?


下半年的故事要来了。



他们对中国车市的统治,结束了



“下一个十年,市场将进行一场‘32进8’的淘汰赛,只有少数主流品牌能够存活,300万-500万辆的规模是晋级门槛。”


几个月前,小鹏发布扶摇架构,销量跌跌不休,没有多少人相信小鹏会成为那个“进8”的。


但是,何小鹏信。


7月26日,何小鹏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和大众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的合照,说“这张照片拍了很久了,一直没有放出来……”与此同时,大众集团发布公告,表示是自己主动和小鹏牵手的,并拿出7亿美元,获得小鹏小约4.99%的股权。


图片


资本市场也体会到了何小鹏的开心,以每股涨幅32.73%表示庆贺。此次合作,业内给出四个字,“软硬互补”。大众求的是小鹏的整车平台和智能化能力,大众给的是规模化和制造能力。


何小鹏被频频夸赞,给中国品牌扬眉吐气了,成了跨国大巨头的技术提供商。有评论认为,“大鹏配”,也意味着大众承认ID.系列在中国市场不成功。此前,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公开表示,“目前纯电汽车产品线在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力。”


德国《明镜周刊》发表文章,用词略显沮丧,“德国高管只看到了尾灯,中国制造商正在用电动汽车庆祝成功”。担忧露出,大众为代表的巨头,没有在电动化实现统治,还落后了。


图片


采用All in姿态转型的大众,折腾了几年,旧平台等待着淘汰,新平台技术尚未成熟,不得不借助中国车企的技术帮忙,小鹏的优势,是大众没有预料到的能力短板。和大众在全球掰手腕的丰田,同样迫切希望补足短板,甚至比大众还更早低头。


主打一个“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


丰田和比亚迪的故事算得上“你来我往”,虽然丰田不一定承认。让比亚迪拿到汽车行业第一桶金,“起家”车型F3,就是逆向研发的丰田花冠。逆向研发,这个词,很久没有听到了。


当时,“用市场换技术”,逆向研发是个常见的词,换不来,只能模仿咯。但是,中国没有为昨天的技术哭泣,而是聚焦电动车。


用不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8年后,丰田“求救”比亚迪,王传福摇身一变,从丰田的推崇者,变成了技术供应商,联手开发了丰田bZ3,由比亚迪旗下弗迪提供动力电池和电机系统,成为丰田在中国市场展示电动化的“决心”。不过,出师不利,上市三个月,就宣布召回。


说到这,突然想到当初在技术上一穷二白,“没酒没故事”的吉利,购买了“有故事没钱”的沃尔沃。通过一场蛇吞象的并购,吉利和沃尔沃分别实现了最辉煌的十年。


图片


依托与沃尔沃的技术合作,在全球多地设立研发和造型中心,实现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十年后的吉利,先帮奔驰,再牵雷诺,“卖技术上瘾”。


三十年前,数千吨的图纸资料,从奥迪总部英戈尔斯塔特运到长春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中国汽车向“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告别了,由中国品牌主导的以“技术换市场”的时代,正在来临。


大众入股小鹏,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多外资品牌像大众一般,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屋顶着火。上海车展时,满目的电动车和智能化技术,欧洲媒体发文《中国人让欧洲人“望尘莫及”》。


其中写道:欧洲对中国车市的统治已经结束。



“油电同价”,能暂缓颠覆吗?



奔驰前任舵手蔡澈曾说,康林松的接任,能够带领奔驰“从一个成功带向另一个成功”,然而25%的汽车在同一时期被电气化,将会严重打击利润。


这是欧洲车企对全面电气化摇摆不定的原因。不想让钱袋子受损,也让奥迪在保持辉煌的道路上,变得力不从心。不得已,放下身段,与上汽智己合作“核心技术”。


奥迪在中国市场的辉煌与落寞,是合资品牌和中国汽车品牌攻防互换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笼罩着奥迪,笼罩着大众,也笼罩着丰田与日产,通用与福特……


几年前,格局还是另一番光景。


那时,德系、日系、美系、韩系之间的争夺,东风压倒西风的故事,从来没有自主品牌做主角。一种叫“尊严”的压力,让李书福、魏建军、王传福频频许下诺言,“让中国汽车跑遍世界”。那时,中国汽车被合资品牌压制,难觅突破。


图片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在2019年尾端,仍然在说,“2020年是到分水岭,能活下去的是英雄,上汽想做英雄,不做被淘汰的历史”。彼时,蔚来和小鹏还在ICU躺着,差一点就出不来了。


不到一年,新能源大势,超越了预测。特斯拉突破了传统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极限,电动化的需求被马斯克点燃,但被比亚迪成熟供应链之下的成本优势,拿走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第一个百万辆新能源达成花了 13 年,第二个用了一年,六个月后达到第三个一百万。这个速度,比亚迪始料未及,“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即便如此,王传福仍旧凡尔赛,“我们收着点,不给对手太大压力,今年干到300万辆就行了!”上半年比亚迪完成了125.6万辆。


大众也好,丰田也罢,明明有着成熟的体系,为何不能像比亚迪那样找到解题的答案?


升任丰田汽车社长之后,佐藤恒治第一次来华才明白,丰田的问题是路线的偏离。“针对中国新能源市场呈现出来的新趋势,丰田需要改变目前PHEV技术路线偏向发动机驱动为主的模式。”


图片


至此,在全球市场奔腾的巨头们,才发现在中国的路,已经进入了一道窄门。


这几年,分水岭确实来了,成为历史的不是中国汽车。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故事,层出不穷,后劲乏力的车企们,悄无声息地退出。从开始的惊讶,到现在的麻木,比如刚刚宣布停产裁员,即将退出中国市场的广汽三菱,并未惊起任何波澜,和听到铃木退出时,已经是不一样的心境。


合资车企被唱衰的声音,愈演愈烈。但是,“拱手相让”,不是他们所希望的。所以,在燃油车占比销量七成的情况下,想到了一个办法,守住燃油车,进攻电动车,采用“油电同价”的方式,以油车的成本,来打电动车的价格战,上汽通用、东风日产等合资车企纷纷跟进。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曾吐槽,增长的电动车不赚钱,赚钱的燃油车不增长。没有燃油车业务盈利的支撑,电动化难以长期。油电同价,是不是意味着电动车与燃油车的成本竞争开始胜出?全面颠覆的故事,真的要开始了吗?


在比亚迪看来,是的。比亚迪秦PLUS打出“油电同价”策略,夺回A轿销冠,“油电同价、颠覆燃油”,也是比亚迪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的野心。


图片


问题也曾给到奔驰,奔驰说,“油电同价不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只是一个现象。”言外之意,成本做不到。2021年,沃尔沃推出XC40纯电版时,曾提出“油电双生 智享同价”战略。当时,由于研发成本较高,并没有引起效仿。


电动车低成本的定价模式,要依靠庞大的规模才能达到盈利边际。比亚迪能做到,合资品牌也有机会,凭的是什么?成熟的造车体系,全球市场的大体量,以及垂直整合的产业链。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