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普拉多> 普拉多电动车> 摘要详情

普拉多我们不用去讨论这些挂着经典名号的日本电动车到底有没有中国电

普拉多我们不用去讨论这些挂着经典名号的日本电动车到底有没有中国电

摘要来自:《绝不该被轻视的日系|东京观察》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绝不该被轻视的日系|东京观察》的片段:

在今时今日这个时间节点,日本车企当然也知道转型电动化的重要性,可是就如上面提到的,对于2000万辆规模的中国以外市场,他们并不对电动本身感兴趣——电动车如果只讲一个环保、低能耗的故事,对于日本消费者、或者绝大部分美国消费者来说,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这时候,日本车企重启四十年前的经典车名号就成了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将电动车和操控乐趣融合在一起,再用上一个经典的名字,让日本车企的电动化转型初代产品有一个支撑点,能够吸引到有钱、有情怀的中老年车主选择一辆日本电动车。


实际上,我们不用去讨论这些挂着经典名号的日本电动车到底有没有中国电动车好,更需要讨论的是,日系品牌在过去几十年里面积累的品牌价值,到了电动化市场依然可以变现。


在中国品牌看来,推出一款全新的电动车,就需要一个全新的品牌,这样才能抛开过去的桎梏,让中国消费者认可“新”这个概念。因此我们看到了吉利的“银河”,长城的“龙系列”,长安的“启源”,甚至就连本身是电动车品牌的广汽埃安都要再造一个“昊铂”……这就是中国车企的思路,抛弃过往的品牌,再重新投入新品牌,但这也无法建立起长期的品牌认知。


但是日系车企,它们往往会把一个品牌、一个车型名沿用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就逐渐积累起了用户的认知和信任。思域、雅阁和兰德酷路泽、凯美瑞已经差不多四十年了,日产的Fairlady Z、Skyline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就沿用下来的,这些车型品牌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图片


而且日系车企也是很习惯于重启产品名称,总是善于从自己停掉的产品里面重新挖掘,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车型品牌的生命周期。其中典型的就是丰田重启了“世纪”,给“皇冠”增加了更多的变体车型,车型品牌本身是得到了延续和扩大的。


因此,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当日本车企用GR86、Prelude、GT-R、Copen的名称去复兴经典跑车,这些车型品牌就成了无形的资产,可以更好去实施自己电动化转型的第一步。

 

再看中国车企,每次转型就抛弃一堆的车型品牌,如果让中国车企复兴一款车型做电动化转型,它们会有什么选择呢?如果它们需要做一个高风险的转型产品、然后吸引有情怀的老车主来买单,吉利会复兴什么、长安能复兴什么、长城又该拿什么车型品牌出来?


倒是奇瑞,之前用QQ重启了微型电动车,现在又选择了重启“风云”来做新能源序列,这是有点日企那味道了。



3、 日本车企的巧思:不受局限的创新


这次日本移动出行展上,还有一个观察是:日本车企对产品创新点的思考要比中国车企做得好。


现在国内车企造车,看到新产品我们总会觉得似曾相识,零跑像理想,吉利像长安,长城像福特,昊铂像小鹏。如果看内饰,那就是更像了,基本上,十款车里有八款像特斯拉,还有两款有点像拜腾。


之所以会在中国市场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供应链趋同造成了设计师和产品工程师的设计趋同,再加上研发周期的缩短,大家都采用类似的方案,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创新。另一部分原因则是,销量的正反馈造就了设计趋同的现象,特斯拉卖得好就学特斯拉上悬浮式15英寸大屏;理想L系列卖得好,就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学习理想的双联屏,然后自己再加点。


而这次看日系车企的概念车,大致发现了两种逻辑——


第一种就是完全走传统路线,丝毫不被智能化所动摇。典型就是马自达,马自达ICONIC SP概念车的内饰,依然保持了一个大概10英寸的中控屏幕放在传统的中控屏位置,然后完全没有其他的屏幕,纯粹的为驾驶者服务;而大发的Vision Copen也是如此,相当简约,黑白屏幕和中控,没有大屏、智能化的体验。


图片

图片


第二种,则是在现有智能化需求上,把创新的焦点放在如何更有效的布置屏幕上。


这次丰田和雷克萨斯就是用了一种新的方向盘周围的屏幕布置,前面依然是仪表盘,但是方向盘两侧则各有一个手机尺寸大小的屏幕。按照丰田的说法,这样的座舱屏幕设置是为了驾驶者可以更好地查看信息。而雷克萨斯在这样的设计之外,还增加了类似于理想的双联屏。


图片

图片


同样,日产的五款概念车展示了五款不同的内饰设计。


Hyper Tourer是国内常见的大横屏设计,带有一定的曲面,有点像凯迪拉克;而Hyper Adventure这款由日产中国设计团队做的内饰,就是拥有完全贯穿前仪表台的屏幕,再加上HUD带来的AR效果。更有趣的是Hyper Punk概念车的大屏,实际上是一个竖屏的液晶仪表盘,两侧则是传统的长方形的液晶屏,这样形成了一种具有包围感的屏幕设计,但又不是连屏设计。此外,Hyper Force的大屏设计就和丰田的思路很像,直接在方向盘两侧装上屏幕,而把中控大屏缩小、放到前IP台上。


图片


这次日系概念车的屏幕设计显然是希望打破现有屏幕越做越大的定式,而是想通过各种不同尺寸的屏幕组合,来实现中控屏幕的延伸。


这一逻辑或许源自于日本人喜欢看的漫画书。实际上日产在解释其Hyper Punk内饰屏幕设计时就提到了,他们专门展示了带有漫画、动漫风格的设计主题。这些全新设计的UI主题也正好有很多的黑边,或者异形的块状界面,能够很好的和概念车内饰融合。而且即便是采用了大连屏设计的Hyper Adventure,也是用了斜线来分割连屏,使得大屏更有赛博朋克的科技感。


图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日系车企对中控的设计创新是完全不同于中国车企的,它们更希望坚持以驾驶者为中心的内饰设计主题,屏幕也被局限在更小尺寸,只是可以通过更多的数量来组合,形成更独特的内饰样式。


这些创意,一定程度上跳出了中国车企被屏幕供应商所局限的设计思路。


日本车企创新设计,还有一个很有话题性的设计,就是丰田在普拉多车型上展示的NEO Steer新世代转向系统。这套装置的核心就是一套半幅方向盘,同时取消了油门和刹车踏板,而是用了手边控制,类似于自行车一样的方向盘后方刹车,以及可以用大拇指按压的加速拨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媒体说这套装置是给残障人士的福祉车设计,不过丰田的工作人员很明确的表示,这套全新的转向系统设计是面向所有人的——不仅仅是下肢不方便的司机。


这套装置的核心,其实是丰田将会投入市场的线控转向技术。得益于线控转向带来的优势,驾驶者不需要大幅度的转动方向盘,所以方向盘的操作量将比现在的圆形方向盘少,而手边控制刹车和油门则是来自于飞机操纵杆的理念。这种设计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取消了转向柱和脚下的踏板,整个前座舱会变得更宽阔,乘坐空间和上下车的自由度得到提升。


图片


如果对比丰田和特斯拉的逻辑,他们其实都是在解决现有车辆的操纵控制实体按键过多的问题,只不过特斯拉是直接把拨杆和换挡杆取消掉,这是从硬件上降成本;而丰田的NEO Steer更是接近于采用L4级Robotaxi的思路,去掉了脚下的踏板组合,这样其实也可以更大化的解决普通乘用车和无人驾驶车辆的零部件通用性——是从共用规模方面降成本。


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创新来自日产。日产技术人员给我们展示了一项名为“物理UI”的先期研究。


这个物理UI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中国车企现在喜欢在屏幕上设计一个虚拟人物,来和驾乘人员产生交互。而只有蔚来,用了 NOMI这个实体来和用户互动。而日产研究的这个物理UI就类似于NOMI,只不过它不是一个表情小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比例车模型被放置在了仪表盘上。


当你开门的时候,这个小车也会开门,当你打转向灯或者点亮双闪的时候,这个小车也有相应的展示。所以,这个物理小车就是一种UI的作用,它不是虚拟的。


并且日产还设计了一个由四块异形液晶屏构建的仪表舱,小车被放在这里面,这些屏幕可以切换不同的界面,有游戏风格、有动漫风格、有未来风格等等。当车辆运动的时候,这个仪表也有相应的动态效果,会让人觉得这个小车是从仪表舱里跑起来一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你要说这个物理UI有什么实际作用,其实并没有。但也反映出日本车企很有意思,日本人对实体物品有着固执的崇拜,比如看书看杂志都是实体的,看电影也是蓝光碟,就连汽车保养也还坚持用纸质保养手册登记。


这个物理UI设计其实就是给日本市场的一种独有讨好方案,日产对这个方案做调研的时候,所有日本消费者都表现出了一种欣喜若狂的表情。尽管你也知道,这个物理UI并没有什么真的实际用处,甚至还需要考虑碰撞要求等等。它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可爱。


然而你再仔细一想,这种脑洞大开的方案允许被先行研究并做出来,可见日本车企的创新方式其实和中国市场不一样。


只有敢于保持这种脑洞大开的想法,并且不考虑成本将其实现,或许这才是日系车企能够维持巧思创新的关键所在。


驾仕总结


最近不管在微博群也好,在知乎群也好,谈到日本车展的见闻,国内的汽车媒体从业者总是一副轻蔑、不屑一顾的态度。观点无非是:日系车企在电动化投入上不够、又或者产品规划不符合中国市场需求。


甚至就连“研发技术人员年龄太大”这种都被拿出来批判一番。还有人举例说,现在东本里面的人都找关系跳到东风啥的,认为东风或者其他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了日系车企的基础。


这些观点其实反驳起来没什么意义,因为眼里只有中国市场的从业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到全球市场并不是只有中国,中国不过占了全球市场的25%。中国车企确实在中国市场压制了美系、欧系、日系,但并不代表中国车企就能全球制霸。


结合我在日本车展看到的一些内容,我觉得站在客观的角度,日系车企绝对不能轻视。


汽车产业首先是一个长周期的产业,其次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产业,决胜点在于今天的投入能否在五年以后成功。而影响当下决策的因素太多了,比如手上的资金、对经济的预判、消费群体的变化等等。


我能在日本车展上看到日系车企对2028年的技术投入,可是你是否能在今天看到中国车企对下一代车型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国车企把ChatGPT、BEV+transformer挂在嘴边,但是产品落地和研发,是否真的在五年后能被市场接受甚至引领市场呢?


我不知道,车企自己也不见得知道,所以,凭什么认为中国车企现在就能把欧美日按在地上摩擦?


五年以后的市场太难判断了,轻视任何对手,都会让自己产生误判。我清楚地知道,在2027年流浪地球3上映的时候,大家肯定就能看到丰田、BBA、日产全新的下一代电动车了——但是,2027年能确定看到中国哪些新势力的产品呢?似乎没有人知道。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