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问界M7雷达摘要> 摘要详情

问界M7雷达-配置

问界M7雷达_配置

摘要来自:《宁德时代降价,特斯拉FSD入华,按下5月价格战暂停键》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宁德时代降价,特斯拉FSD入华,按下5月价格战暂停键》的片段:

因为,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已连续3年引发业界讨论。浙商证券等多家机构预测,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所需动力电池产能为1200GWh,目前的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如按规划全部落地,2025年的中国电池厂产能已经可以满足全球未来2-3年的装车需求。

动力电池行业是否会迎来大洗牌,车企可预见的电池成本还会下探多少,再加之已经打到麻木的市场竞争,这一切让车企开始冷静下来。

当然,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它还有一个要务,即抗住比亚迪的竞争。2024年3月,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宁德时代的中国磷酸铁锂电池霸主的地位,被比亚迪取代。

另据头部行业媒体报道,在2024年4月,多家车企密集约见宁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降价。并非为了打价格战而来,而是让车企喘一口气,以便更好的活下去。

智驾方面的价格战,特斯拉未必带得起

另一个同期的超级变量,来自于特斯拉。虽然没有参加北京车展,但马斯克的来华,正在为FSD落地扫平最后的一系列障碍。股价一夜大涨6000亿元人民币,代表资本市场认为确实看到了即将落地中国的可能性。特斯拉官网上,从稍后推出,变成即将推出。何小鹏在微博上的话术,从之前的希望进入,比一比,变成了欢迎进入,比一比。

再加之,马斯克来华之前,特斯拉刚刚通过了相关部门数据合规的认可。被爆出将应用百度的高辅地图,并有图片爆出,随后百度股价大涨。再加之2024年年初就已经有资深外媒爆料,特斯拉把FSD在中国落地的时间点,计划在了2024年中旬,最迟夏天要完成。

于是,从逻辑和细节上都能看出,FSD真正在中国车市商用,只差临门一脚。

但更大的变量其实也随之而来,因为特斯拉想靠FSD在中国拉升销量,价格不下调,保持现在的6.4万元,属于痴人说梦,毕竟华为、小鹏、蔚来都可以进行替代,且马斯克在没有中国车企竞争的、自己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本土北美市场,也看清了之中的问题。

于是,4月21日,FSD在美国市场价格从1.2万美元下调至8000美元,加拿大市场从1.6万加元,下调至1.1万加元。

北美市场,降幅33.3%,加拿大市场,降幅31%。用中国车市价格战里的一个名词描述“这属于增配降价”,今年在中国车市里流行起来的端到端智能驾驶,马斯克已经让特斯拉抢跑了1年时间。最新的FSD V12取消了Beta(测试版)的字样,换上了Supervised字样,意为“在车主的监督下,最新版FSD Supervised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驾驶特斯拉”。

但,全球都进入汽车消费的价格敏感期,特斯拉在北美把FSD降价30%,但在中国并不适用。

华为系口号为“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倒车想撞都难”的ADS2.0,指导价不过3.6万元,仅为特斯拉FSD指导价的56%,而在实际销售过程中,这一价格一直有着优惠,最低时为8000元,为FSD指导价的12.5%。

而北京车展前喊出的乾崑方案,同样支持端到端能力的ADS3.0,其与岚图合作的首款车型要在1年之后才能登场。换言之,FSD在中国面对华为有着短则半年,长则1年的抢跑期。

何小鹏的小鹏汽车、李想的理想汽车,现如今高阶智驾已经都进入了0元送的状态。

即便是坚守订阅制的蔚来汽车,支持端到端,且支持城区导航主动领航的NOP+功能,价格为380元/月。如果按照特斯拉FSD的6.4万元指导价来消费,足够订阅168.4个月,也就是14年。

简言之,FSD以如今的价格在中国车市里落地,也因为L3级自动驾驶及以上的法规没有出炉,特斯拉无法承担相应全部责任,变得没有吸引力。

特斯拉的股价暴涨,马斯克的财富增值,能不能长期保持,还是要看下一个更大的难题,它的价格在中国降到什么金额,才足够合理。

当然,马斯克要面对的还有2个问题,一是保持技术先进性之下的竞争力,二是如何解决HW3.0硬件老车主的功能适配问题。

端到端,听起来很玄乎,但实际上,它和近几年的高阶智驾流行一样,全世界都在做。2022年流行Transfomer+BEV,2023年流行大模型和无图,2024年则流行端到端。

技术上,方便普通消费者理解,可以解读为“不再用之前从车辆雷达摄像头感知开始,每一步都按照规则来执行动作,就比如一个新手刚刚上路,随时默念交规,所以驾驶流程也是断断续续”。而是换为,将所有信息都输入神经网络,让大模型完成计算,再做出基于AI计算之下最合理和最安全的判断动作。

技术逻辑上如此,各家基本相同,考验先进性和功能卖点的,就变成了:

  1. 谁能喂更多有效数据,谁优势更大,特斯拉是抢发1年,且上路车辆不少;
  2. 谁能在功能场景上做出更多差异,比如小鹏之前就提出了,从开城卷到开小区的概念,即车辆能驶入小区内,找到车位甚至泊车;
  3. 谁的宣传和公关更到位。

而团队的效率这个并不用特别列入讨论,程序员领域向来卷的头皮发麻,只要不是管理和方向出了问题,其他都不是大问题。

简言之,都是端到端,实际上内卷的表现也会和现在的汽车智能化相仿。有一家头部企业拿出了新的配置、解决方案和功能,大体上1个月就会有其他车型完成上车。更何况,还有着8295芯片失败在前的案例。车企卷8295芯片、卷智能座舱,但8295并不能成为明显快速拉动销量的决定因素。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