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智己LS7车身摘要> 摘要详情

智己LS7车身-底座-座椅

智己LS7车身_底座_座椅

摘要来自:《智己CEO刘涛专访实录》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智己CEO刘涛专访实录》的片段:

比如说智能驾驶,它核心的一部分是智能公司擅长的,但车的控制,涉及到制动、转向、车身控制、姿态、颠簸等等,这是汽车行业100多年来形成的技术壁垒,绝对不是互联网人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如果车控跟不上,你感知再准确也没有用。


我们跟Momenta合作,把我们不擅长的感知给到Momenta。Momenta是全球创新企业50强之一,也是在国际上自动驾驶这块很强的公司之一。车的控制,则由我们自己来做。这样我们两个团队,通过融合的方式做全栈。


另外,我们的品牌定位是“驾控”。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在智能时代主打驾控这件看似传统的产品价值?


第一,现在是智能电动车的时代,智能驾驶会在中国迅速成为标配,它已经不能成为一个差异化的点。新时代的动力驾控,我们认为是下一个突破点,而且这个地方真正是有可能创造持久差异化和高技术门槛,别人无法复制。这是我们定位驾控的一个核心逻辑。


第二,真正的豪华品牌是自己掌控汽车,操控是容易做成豪华车的。中国有个词语叫“司机”,manage machine,掌握这个机器带着你征服世界,非常有意境。BBA里其实不仅是宝马操控好,奔驰奥迪的操控也绝对是世界顶级的,所以它才能成为世界豪华品牌。


第三,“驾控”也是用户需要的,是真正的用户价值回归。体验可以OTA,生命不可以OTA。互联网造车的逻辑是60分及格先上市,然后再不断迭代,我们在智能驾驶、导航这方面可以学习,但是做底盘用互联网思维则是大错特错,我们坚决抵制。60分上市可能断轴、翻车,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还需要大屏幕、小冰箱吗?举个例子,底盘下摆臂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零件,我们做了500万公里的耐久性实验,而某新势力车型仅做了40万公里的测试。


回到专利,我们700多项专利,属于比较快的。这些专利是完全聚焦在几个领域,不是全面开花的。原因是什么呢?车灯技术我们有华域视觉,只要应用就好。内饰上的技术,有延锋去帮我做。


作为高端智能电动车,我们要弄清楚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产品定义,产品价值的挖掘。我们有1650人,其中200多人是做产品解决方案,做用户洞察。真正理解客户要什么,而不要简单堆砌技术。第二件事,我们聚焦在智能电动车技术领域,未来会产生明显变化,也能产生明显用户感知,同时它又能降成本,提高效率。看似不可能,但是做“三电”的热管理是可能的,我们700多项专利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这里来的。


另外,我们在软件和用户连接点做一些底层的创新,比如说置信度。它是一个像Wifi网格一样的标签——这段路路况很好,呈现满格信号;有一段路前方有点堵,两格信号,提醒用户把注意力拉回来一点;到了收费站肯定就比较堵了,一格信号,需要人工接管。这才是真正的人机交互,我们叫做置信度。这个发明(自动驾驶系统的置信度识别系统和方法)也刚刚获得了美国专利。



《车圈能见度》:智己是上汽最强的创业企业,想了解一下上汽集团作为大型国企,在创新过程中怎么去实现突破?或者说我们怎么能够去实现创新路径?


刘涛:智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2019年5月份开始的,但其实我们从2014年9月陈虹董事长提出“新四化”就开始做前期积累,做了很多产业链的布局。比如说跟宁德时代做了资本对接,我们是宁德时代的早期投资人;我们跟英飞凌(三电核心半导体公司)做了合资公司;我们收购了武汉光庭,中国当时非常少有的甲级地图测绘资质和高清地图资质的地图公司,我们把它收购变成了上汽的能力。同时我们在北美的创新中心、欧洲创新中心、以色列创新中心,做了非常多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包括斑马也算是其中之一。


我们内部也做了很多布局,比如说我在2015年有幸参与Project X项目,我们内部叫“E1架构”,当时由集团总工程师牵头。它就是我们今天L7、LS7的底盘架构,市场上叫做“iO原点架构”。


架构想要做好需要时间,门槛极高。我们2015年做架构,2019年才开始做智己项目的可行性分析,2020年3月立项,2022年交车。这个过程看上去有点长,产品会慢一点,但是产品的安全性一定是好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是想明白要做什么,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软件方面,2014年9月之后,零束的雏形也已经开始做了,就是上汽的软件研究院。今天的零束已经有2000人,其中有一半是为智己服务的,属于亲兄弟。其实,想开发一个比较好的软件底座,针对智能车的需求定制的软件底座,需要花很多时间。所以,它其实已经运作好几年,也是为我们的产品能够快速高质量落地提供了保障。


现在智己汽车有1650名员工,是新势力当中最少的,而且少到难以置信。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有上汽集团的背景,所有上汽集团共有平台的知识产权技术全部都可以给我们赋能;同时还有上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上汽集团旗下的华域汽车,有数百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是隐形冠军,可以给我们做创新赋能。上汽集团的背书给我们带来了真正零部件级的前沿技术,我们提需求,供应商落地新技术,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确是我们的强项优势。



《车圈能见度》:上汽/智己跟阿里现在的合作情况如何?一个是传统企业,一个是民企,在合作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冲突?


刘涛:我们跟阿里的合作还是非常不错的。阿里跟上汽2014年就开始合作,主要是斑马,但是也跟阿里生态做了很多连接,比如说高德地图,对于我们的智能驾驶有很大的帮助,包括阿里达摩院云识别、语音控制的能力,包括阿里云的能力。


原来的燃油车主要靠动力,未来靠算力,这是共识。除了车端的算力,我认为未来更重要的是要云端算力。阿里云跟我们是全面合作,不仅是智舱、营销,包括我们的基础数据库、智能驾驶高阶的云端算力、云端的数据工厂、智能驾驶开发的工具链全部是部署在阿里云云端。所以这块我们跟阿里云是完全深度的合作。


阿里是我们的战略投资者,创始投资18个亿。我们的董事之一张建峰是达摩院的院长,也是整个阿里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总体来讲,阿里跟我们还是非常开放的,阿里没有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它是非常信任上汽作为一个高阶智能电动车创业团队和管理的。张建峰作为董事,会帮助我们把握一下重大方向,我们也在看跟阿里之间产生更多化学反应的合作机会。


反过来讲,从文化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相对来说机制会更加灵活一点,包括奖励机制、分配机制。我们已经是上汽内部市场化机制最强的创业公司之一了,但如果跟阿里相比还是会有点差距。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对于奖励机制、分配机制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点。



《车圈能见度》:智己是在L4级自动驾驶训练而来的算法技术赋能智己IM AD。但是,目前国内一些车企由于美国的芯片法案受到了影响,包括提升算力的英伟达的A100芯片断供,智己有解决方案吗?


刘涛: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智能电动车产业已经非常强大了。但是反过来讲,芯片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确是一个痛。现在我们也跟很多芯片公司,像寒武纪、黑芝麻等在接触,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国产替代。


芯片的确是存在着一定的理论战略风险,一方面看看咱们国内能不能快速做起来,另一方面A100主要是用在服务器、云计算这方面的计算能力,阿里云在白名单之列,所以我们从云计算方面暂时没看到有根本性的风险。


我们智己车端的智能化芯片,目前在供应上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制约,但的确还是要对这个问题保持高度关注。



《车圈能见度》:从资本层面,刚才谈到上汽、几个合作伙伴。智己下一步的融资方案有什么考虑?今年会进行B轮融资吗?


刘涛:有计划进行B轮融资,我们去年完成了一轮A轮。疫情对我们第一辆车L7的上市节奏影响有点大,从去年6月18日到12月底,一共交了5000台L7,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但是的确也有客观原因。


上海在去年3月份的时候疫情严重,正好是我们的关键时刻,对我们整个供应链拉动、软件版本最后的优化和锁定产生了比较大的直接影响。但的确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包括网络拓展的速度等。


我们的市场投入,包括新媒体市场的一些社会化营销运作,跟互联网品牌,甚至是电商品牌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提升。但总体我们产品战略还是比较清晰的。在战术上,我们要把更好的资源向关键点去布局,还是非常有机会去突破的。


当然我们还要看未来,LS7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在去年12月20日见面会上,我们仅发布了一个大视野、零重力座椅、全场景大空间,到现在已经收获了10000张订单。看起来SUV市场接受度以及它的市场容量,的确是比C级轿车大很多。我们第3辆、第4辆车的定位会往下走一走,我们的战略是通过L7、LS7先把品牌立起来。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