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奔驰EQS后排摘要> 摘要详情

奔驰EQS后排-升级-空调出风口

奔驰EQS后排_升级_空调出风口

摘要来自:《专访|海微科技李林峰:车载屏幕的价值,一直被误解》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专访|海微科技李林峰:车载屏幕的价值,一直被误解》的片段:

像是蔚来 NT1.0(ES8/ES6/EC6)到 NT2.0(ET7/ES7/ET5 等)平台的车型中控屏、仪表屏、后排屏、以及很多用户都很喜欢的车载助手 NOMI 机器人、理想汽车的 L9 和 L8 双联屏、飞凡汽车的 R7 贯穿屏、五菱的 Kiwi EV 双联屏等,我们都是这些零件的一级供应商。

截止目前,国内一共有 8 块基于 Mini LED Local Dimming 技术的前装屏幕上车,其中 5 块是由海微供货的。

这些是已经上市的一部分车型,已获得定点的车型还有很多,很多项目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G:

理解。其实我也想从源头开始,详细地了解「屏幕上车」这个事情,包括为什么车企们这几年在车载屏幕上进行着公认的行业内卷;再比如,我也想知道,您作为相关从业者,怎么看待舆论对于这类趋势的批判态度。

开始技术性话题之前,我有个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一直没有想明白的,我希望您能回答得通俗一些: 您认为车载屏幕的关键价值是什么?

L:

目前不论车载还是消费类屏幕基本都是基于平板显示技术开发的,这项技术本身已经发展三、四十年。它现在是最便捷,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学习成本最低的人机交互方式,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可以看看身边,现在 3 岁的孩子拿起手机、平板就会用,不需要任何的训练。咱们的生活中已经充斥着各种屏幕,大家通过屏幕与数字应用进行交互,数字世界的内容或者 IP 通过屏幕传达给用户。

在否定屏幕本身之前,谁都不能否认,屏幕是实现人机交互的一种关键接口。

汽车现在已经成为智能化革新的第二大载体——第一大载体就是我们的手机,在手机之前还有我们的 PC 和笔记本电脑。即使不看汽车,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也是个趋势。

手机从最早的 3、4 英寸到现在主流的 6~7 英寸,作为便携设备已经达到人类手持使用的上限了。手机屏幕的尺寸发展已经触达了上限,那么座舱内屏幕的上限可能就是从 A 柱到 A 柱,1.5 米左右,这在可以看见的将来应该会是车载最大的实体屏幕,例如奔驰 EQS 上的 Hyperscreen 和飞凡 R7 上的 43 寸屏霸。

飞凡 R7 的 43 英寸宽幅真彩三联屏

G:

在您看来,以当下而言,屏幕作为交互的介质,被汽车用户和潜在用户认可到什么程度了?

L:

这还是要结合上一个问题来解读。

我认为这个程度不能只从屏幕作为光电转化器件本身来看,还要从交互方面来讲。这也是媒体们最经常进行观察的角度:屏幕到底怎样才算好用?是不是顺滑就算好用?

这里面有个底层逻辑的问题,顺滑的背后没有内容,那么它是有意义的吗?

屏幕的背后一定是存在具有价值的内容。商业院线的场地和音视频设备再好,天天只放手撕鬼子的电影,可以吗?

所以车企都有义务想清楚,屏幕播放什么样的内容,提供什么样的交互设计,如何给用户优秀和便捷的体验。

比如汽车。在屏幕尺寸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克制,屏幕尺寸在行业里面不算很大。但是用户们会,相关车型的交互体验都不错。作为车主长期使用下来回感受到这块屏幕和承载的系统,做到了不打扰,做到了在恰当的时机与用户进行高效的交互。

在恰当的地方,恰当地存在,传递给用户恰当的内容,是将来的车载显示生态的关键。

整个完整的过程是不能光靠屏幕这一个硬件的。先进的显示技术所带来的顶尖光学性能,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种硬件预埋。车辆在下线的那一刻,操作系统的用户体验一定不是最佳的状态的,UI/UX 的设计也不能整车生命中期中主机厂能够交付的最高水平。比如你看 ES8/ES6/EC6,到现在还在为这些车型升级它们的软件和界面,不断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所以,屏幕作为硬件预埋,在车企将来做这些人机交互的提升的时候,才能有硬件层面的冗余空间。才有可能在三年以后,让车子展现出来的人机交互的特性,不比三年以后问世的新车型差。

这才是屏幕选型时采用各种先进技术的价值。

G:

车载屏幕的话,典型情况下大概会分为哪些关键的部件?结合海微的业务,会涉及到其中那些部分?

L:

主要可以分为面板、壳体和电路板三大类。让我们一样一样看。

面板肯定要占到这里面的大头。在我们的屏幕总成里,也要占到相对高的一个成本。

除了面板,还有对应的壳体。做个类比的话,跟手机的情况有点类似。从 iPhone 使用的 6 系、7 系铝合金和玻璃后壳来看,要兼顾美观和实用。屏幕在车内属于高价值的内饰外观件,因为要参与整车内饰造型,客体上面的工艺材料也是很关键的地方。

对于国内来说,海微算是较早使用镁铝合金材料做内饰零部件设计的厂商。我们现在给、理想等新车提供的方案,基本上都是全镁铝合金外壳了。

还有就是第三类,PCBA,也就是印制电路板。电路板上的分类就比较细了,有负责图像处理的,有车载网络通信的,有负责各种热管理的,有背光驱动的,有视频传输的,这些芯片都在电路板上。

在海微供货中占比较多的,是屏幕的部分。因为我们是车企的 Tier 1供应商,所以给客户交付的是可以直接在总装线上安装的零件总成。

工业流程也许不太好解释。举个例子来说的话, L9 和 L8 的两块屏幕,是当前业内屏占比最高的两块车载屏幕,海微在里面投入了非常多的研发资源,探索了很多多工艺相关的技术。比如关键的粘贴点胶工艺,比如玻璃跟镁铝合金粘合的材料,以及背后的锁付和卡扣设计等。

锁付工艺看起来是简简单单打个螺丝,但螺丝孔的设计,螺丝本身的设计,还有螺丝批的扭矩、圈数,这些参数都是调试验证了多轮的,既不能影响面板本身的光学效果,又要保证零件总成的耐久稳定。

理想 L8 Max 双联屏

G:

如果我是一个小白的话,我应该怎么去理解面板这个概念?

L:

面板实际上就是一个光电转换器件,它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光显示出来的一个东西,但是单独的面板不能称之为整机。

我仍然可以用电视行业来举例。比如索尼,以前是自己拥有和运营面板厂的,后来把这块业务卖掉了。但这不妨碍索尼现在仍然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品牌。

对于车载面板来说,电信号怎么有序组织,怎么防护好面板不受外界冲击,怎么让面板的工作环境更稳定,怎么让面板固定在一个更结实且美观的外壳上……这些都是零部件供应商需要为车企做的事情。

G:

现在手机行业也很卷,手机的屏幕就承载了很大一部分产品力。当下,很多消费者都已经建立了普遍认知,各大厂牌也乐得在屏幕上面做文章。

那么,手机厂牌包装出来的这些技术特性,能够完整平移到车载屏幕上吗?或者说,我能够用消费电子的那些技术特性,来要求车载屏幕也具有这些特性吗?比如 120Hz 或以上的刷新率、2K/4K 甚至更高的分辨率、通过 LTPO 技术省电等等这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L:

没那么容易。现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屏幕可以做到 120Hz、144Hz,甚至 240Hz 和更高刷新率的面板,而这些在车里就比较困难。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车载屏幕的屏和机是空间上分离的。如果要求达到那么高的刷新率,对屏、机之间高速总线的传输带宽的要求就会非常高。这点来说,目前在车上很难实现。

因为汽车本身有着非常复杂的电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按照这个规格来传输数据,要想保证高速稳定,目前的电子技术并不容易实现。

如果你想要在车上实现 4K 分辨率 120Hz 刷新率的画面、甚至 HDR 10bit,需到达 25 Gbit/s 以上传输速率。而现在车载以太网普遍在 100 Mbit/s 的水平上,1 Gbit/s 水平的只有最新的几个项目在用。

根据我们的观察,120Hz 高刷新率的技术上车可能要在两年以后。不过,我们明年还是有机会在车上看到 90Hz 刷新率屏幕的。

G:

明白。那这个问题里的另外几种技术呢?比如高端手机上经常被提到的 LTPO 技术(笔者注: 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 的缩写。通过将屏幕最低刷新率控制在 1Hz 来降低功耗,来达到省电的目的),还有经常能看到的 DC 调光和 PWM 调光。

L:

实际上,LTPO 是专门给移动设备用的,全球第一个 LTPO 技术获得广泛应用的屏幕就是 Apple Watch 5 系列,设备本身在电池特别受限的情况下,厂家才会应用这种技术。

LTPO 技术上车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车机屏幕不存在低刷新的问题。车机屏幕本身的功耗大概在 20W 到 50W 之间。对汽车这个庞然大物来说,刻意去省这一点点电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 PWM/DC 调光技术的话,我们已经在相关车型上实现了这两种调光模式,且同时存在于一个屏幕中,依据工况来选择使用何种技术调节屏幕亮度,自动切换。

G:

这么说的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现在车机屏幕也在一点点追上消费电子、桌面显示行业的水平?

L:

不能算是追上,我们不如换一种说法。

车机屏幕对显示的要求,可能甚至要超过消费电子产品一些。但不同的是,这些要求可能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说耐久性、可靠性;比如说抗阳光照射,要求提供超高亮度以应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可读性。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消费电子产品不会遇见的。

退一步来讲,手持设备是不同的。手机在太阳光照射下看不见屏幕显示的内容也没关系,用手稍微挡一下,或者转个方向就行。但我们不能用手掰车上的屏幕,对吧?

所以就有人会说,车上的屏幕又贵,显示规格又不如消费电子,还不如搞个 iPad 放车上。这其实是一种既不懂汽车工业,又不负责任的说法。

就像很多人喜欢将汽车和手机放在一起比较,其实这里面的复杂程度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就车载屏幕整个行业而言,同行们在做的,其实还是在扎扎实实地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能力。

G:

换个思路来看的话,是不是两者背后大的技术体系来说,其实都差不多?

L:

光学部分类似,但可靠性、耐久性、总成的设计要求等等,汽车和手机的差别相去甚远。

蔚来 EC6 中控屏与 NOMI

G:

正好聊到这里。因为刚才您也说了,车载屏幕要在更加复杂的光线变化下工作,还要面对更加极端的温湿度、颠簸、尘埃、电磁干扰这些相对严苛的工作环境。那么车载屏幕的标准,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显示组件有没有哪些不同?

L:

差别非常的大,我想,我可以用典型的工业流程解释下。

就拿海微的产品来说,从设计完成到进入量产,到拿到车企的批产认可,中间经历的实验大概有 100 多项。这里面包括但不限于 EMC 电磁兼容、ESD 防静电、高低温、振动、粉尘、冷凝、结露、烟雾、防水、防尘、剐蹭、跌落、化学腐蚀、可挥发物、阻燃特性等等,非常多。

屏幕作为座舱内的玻璃件,还要经过头碰实验。解释一下,就是发生碰撞后,屏幕的玻璃碎渣不能存在飞溅,不能给驾乘者造成二次伤害。

可以这样讲,一个屏幕从设计完成到批产,一轮实验的周期大概是 2 到 3 个月,需要做 2 轮,实验费用会在 200 万到 500 万元不等。

G:

正好就着工业流程的话题,我有个超纲的问题想要请教。

近期不是海天酱油「搞双标」的话题在社交网络和公众舆论上非常火爆吗?当然,我知道绝大多数人对工业标准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在一些视频自媒体的鼓动下,才爆发出了这么高的讨论热度。回到我们讨论的主轴上,随着制造和销售的全球化,车载屏幕这个东西在国内的合规标准,跟在国际上的合规标准,有没有什么区别?

L:

实际上没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我们作为供应商,做哪家车企的项目,就要符合哪家车企的标准。

比如国内新势力的项目。他们本身就是要进入全球市场的,而且现在已经进入有产品登陆欧洲市场,这件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在这件问题上,我们所有的验证标准,必然是要满足全球各国的法规需求。

为什么说没有区别?因为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这是底线,任何人都不能去挑战它。

大家说的海天酱油,配料表的问题放到我们这个行业也是一个标准的问题。

能不能说国内的用料差一些、出海的用料好一些?

在车载零部件领域当然不行,是不是好多人都以为中国的消费者对消费电子没有认知?恰恰相反,中国消费者是全球认知能力超强的一个群体。

所以主机厂和供应商都存有敬畏之心,在设计选型时都如履薄冰,产品要是体验做不好,可能第一个就被咱们中国消费者吐槽了。

G:

就着咱们刚才聊到的屏幕安全,我有个问题。社交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很多反智能化的言论,有人会说车上屏幕多了,万一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爆气囊的时候,会产生破片伤害。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类问题?

L:

这种说法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

一个车企在做整车设计的时候,屏幕的位置尺寸已经确认了。不光是屏幕,包括方向盘、空调出风口,乃至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悬浮式设计零件,都不允许在气囊爆破时,把仪表台上的任何东西给炸飞出来、对驾乘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如果有,就是典型的设计错误。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