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蔚来ES8速度摘要> 摘要详情

蔚来ES8速度-上市-充电

蔚来ES8速度_上市_充电

摘要来自:《我们为什么必须讨论蔚来?》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我们为什么必须讨论蔚来?》的片段:

而随着热钱不断涌入,造车新势力的股票也迅速拉升。加上拿到了政府投资,整个销售循环开始加速运转,原本在几美元徘徊了半年的股价,就像坐上了火箭,以每一个月一倍的速度飞升,到了10月份其600亿市值已经超过了众多传统车企集团。

这就是过去六年的回顾,现在故事还在继续。

在不短的六年时间,“”经历了一个中国汽车品牌从来没有过的高光时刻、群嘲围攻、风光上市、生死一线、股价狂飙……然而,经过这些以后,才算是刚刚起程,从一家年销量几千辆的车企,迈过了五万辆的产能扩展门槛,准备进入一个豪华品牌应有的市场规模。可想而知,这个样本将来必然还有更多的讨论空间和观察余地,无论是之后更加成功,亦或是戛然而止,这家新势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具备讨论的价值。

那么,如果仅以现在这个时间点讨论,其讨论的核心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1、新势力要怎么花钱;

2、新势力的前瞻性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3、创新模式是烧出来的;

4、传统模式可能过时了,但互联网思维不能主导一切;

5、价值观营销是永恒的内核。

一、新势力要怎么花钱

的成功很大部分在于李斌超强的融资能力,如果不是他最后用了2亿元可转债续命,然后等到合肥的资本到来,现在还不知道在哪。然而复盘来看,最后的活命机会在于融资能力强,可是一开始的走火入魔也是因为融资能力太强,然后变得毫无顾忌……

花钱的故事就不用再赘述了,什么几倍薪酬挖人、大手笔的NIO DAY、创始纪念版车主奢华的试驾会、研发上的大手大脚等等。这就是之前李斌融资能力实在太强了,完全没有顾忌的概念,以为车发了就能形成正循环,哪知道汽车产业不是那么一帆风顺,随便一个坑都要用同等的花费去弥补。

另外,在最好的地段选择最贵的店铺、选择最好的设计师、建立最好的体验店、端出最好的咖啡……《大腕》中的这些段子都出现在的营销体系里面,“用户为先”的思维也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让绝大多数只能以年盈利5-8%发展的传统车企巨头瞠目结舌,也让那些后来者无法学习。

而前期过于夸张的花钱速度,让在2019年吃了大亏,不得不各种方式砍成本,然后被砍掉的这些“故事”又变成了负面舆论,把拉下深渊。当然,也不得不说,花钱这个套路也不是一家,前面还有乐视。

学习“花钱能力”的新势力,比如拜腾,现在已经烟消云散;少数有了前车之鉴的新势力,比如理想和小鹏,都已经美国上市了;还有一些既没有钱,却又花钱的企业,比如赛麟,更是魂飞魄散。

那么从上面要学习到的花钱经验是什么呢?大概是在创新模式上努力花钱、不要省,但是在务虚的层面不要大手大脚,更关键的是人力支出要花得值当。

二、新势力的前瞻性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现阶段成功了,个人认为最大的一个成功因素是“换电模式”这个产品基础,让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发展空间。

据说给出换电方案的工程咨询公司也把自己的方案兜售给过不同的车企,传统车企没有接招的,毕竟模式上跑不通。接受了,所以整个产品模式都是基于换电模式。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当时到底是冤大头,还是说坚信换电模式是电动车发展的技术路径呢?

这个答案没有人知道了,但是这个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概念确实成功了。这个成功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更是说把这个换电模式转换成了国家支持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竞争壁垒,避免了对自己的冲击。换句话说,的前瞻性不只在于某款产品在某个时间点怎么领先,而是要始终领先——大概可以理解为硬件也能够OTA,只是这个赌注太大,然而收获更大。

还有一个可以讨论的前瞻性,是蔚来如何构建高端豪华品牌的“质感”。举一个例子,很多车企都喜欢在朋友圈发海报,每次海报的设计风格、话术都完全不同,一看就是临时想起来做。而再去看看的每一张海报,都非常有质感,所有的设计元素也都相当统一,不会有突兀和廉价感。

这一点,几乎是学习了豪华品牌的CI视觉管理系统,在用户发展部门的背后有一个专业的设计团队来主导所有的形象产出,大到店面风格和大型活动设计,小到一张营销海报和朋友圈传播物料,都是有精细化的管理。这种对品牌质感的管理,是一种缓慢的积累,同时也需要随时响应,这点没有战略层级的要求是无法做到的。

另一个前瞻性的讨论其实一开始是失误了的,那就是接不接受国有资本的支持,完成自建厂造车。

从一开始,的想法可能很简单,那就是不拿政府的钱,这样更有主动性:如果拿了政府的钱,那么当地建厂、生产都是一系列后续——那时候还比较单纯的想着互联网思维、小米代工模式这类的,人家有厂、有人、有资质,自己何必呢。

可是六年过去了,大概也不再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拿了合肥的钱,中国的总部也放到了合肥,江淮的工厂也不断投入,甚至国家产业政策都调整了,基本上折腾了一大圈还是回去了。但实际上原本是有机会在上海建厂的,这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人员管理来说,都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很多人会把国有资本的“控制欲”想象得太强——实际上真正要干实事的企业,并不担心国有资本的注入,只有那些想“跑路”的人,才会担心钱被追回去——但考虑汽车产业对于地方GDP的影响,本身就不可能脱离当地政府的支持。因此,除开之后,大多数新势力都还是选择自建工厂,从成本上看,几十亿的投资和获得的政策支持来说,并不算亏本买卖。与此同时,代工的问题还要考虑资金周转的要求,别家代工也是要现款现车,而新能源补贴下来了,也是先到别人家的口袋。

三、创新模式是烧出来的

讨论,另一个不能避开的话题是带来的创新模式,比如NIO HOUSE、NIO SPACE、NIO POWER,还有电池租赁、电池灵活升级、服务无忧等等。

这些创新,乍一看确实是非常新颖,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的交易模式和营收方式,很多车企也想复制。然而,一定要看到,这些创新模式都是烧出来的,不是今天拍脑袋,明天实施、后天就能赚钱,而是需要一个“烧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会很长。

实际上,就算是现在很火的NIO POWER、电池升级这些服务,其毛利率也远不如汽车销售业务,甚至可以说贴钱去做。特别是NIO POWER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了非议,“完全像是一个公益项目”,一直等到把换电、充电一起打包才算维持住能源服务的营收。而类似于换电模式这种,建立换电站只能局限于自己体系,在几万辆规模的前提下,即便在成都这样的城市运营也不算充分,更不用说铺满全中国的高速了。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